APP下载

竹风

2015-07-06王昕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一堂课竹子君子

王昕宇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但这秋天却不同于《滕王阁序》中的秋,今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格外凄凉。叶子掉得早,秋风挟着枯黄的落叶打着旋似地卷向地面,“呜呜”的声音与远处传来的哀泣声融为一体,已分不清哪是叶声哪是人声。不知不觉,叶子铺满地面,空留一支竹竿在凛凛的秋风中摇晃。

我是听从那邈远而又虚迷的召唤来到这里的,又循着痕迹走进竹林,又拉扯着哭泣和哀伤来到堂屋正中央的棺椁前。悲伤如潮水一般涌跃而来,拍打着脑岸,冲击脚下的土地。棺椁里面躺着的老师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是如同双亲一般的存在。再也没有人待我回乡时询问学业的情况,再也没有人教我刚劲有力的毛笔字,再也没有人陪我探讨古今中外的种种大事、种种思想。

就这样想着,更加久远的记忆也被拉扯了出来。老师在我的上一辈年幼时就已经来到了这里,我母亲也是他的学生。母亲回忆说:“也就是这样一个秋天,他被人押着到这儿,衣服头发都不干不净,但双眼却发出那种让人瞬间警醒的光芒;他的身上应该有伤,腰板却绷直,用文雅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有文人的傲骨。他随便找了个废屋住下了,却在庭院里种下了一片竹子。后来村里人都知道他是文化人,把娃们都送到他那读书认字。”

母亲记忆中的老师与我记忆中的人并没有太大差别,除了境遇,那身硬气和傲骨随着多年时光的流逝也没有改变。我长在村子里,待到启蒙的年龄便被送到老师那儿学习。一进门,便看到一个立在窗边凝视竹林的长者的背影。虽是小孩,但我也能感受到老人那独特的气质跟长年在田里干活的祖父母那辈人不一样。在我眼里,他仿佛就是窗外苍翠刚劲的竹林中的一株竹子,又或者竹子就是他。

我很喜欢这位老人,他好像也很喜欢我。他一转身看到我用灼热的目光盯着他,先是一惊,然后呵呵地笑,过来捏捏我的脸,摸摸我的头。什么也没问,这位身上有好闻墨香味的老人牵着我走到黑板前,给我上了第一堂课。整堂课只有两个字:中国。他也没有讲解什么,只让我牢牢记住它。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他开始讲君子,讲文化,讲《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我也同老人一样,渐渐喜欢上了竹子,每天看着那一片绿,心旷神怡。

故事发生了转折,就在我们举家搬迁的那一年,我跟着老师上最后一堂课,讲堂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同是已至耄耋的老人。我听两位老人闲谈老师的过去,心中却不免激起千丈骇浪。原来老师本就是老师,受人尊敬和喜爱,知识渊博又富有经验。他爱国,他爱竹,他愿做君子,但这些都在那长达十年的乱世中被安上了虚无的罪名。他站出来不为自己却为别人申冤。别人批斗他时,他说中国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别人抄他家时,他说中华民族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别人押着他到我们这个偏僻的村子时,他说君子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如今,另一位老人想邀请他重返三尺讲台,他拒绝了。老师说,我找到了最需要我的地方。他给我上的最后一堂课,还是只有两个字:中国!

后来我们就离开了故土,但每年母亲和我都会回来拜访我们共同的老师。而今年,只有冰冷与悲伤。

我的老师是怎样的人呢?他有一点懦弱,因为他的拒绝,也因为害怕同样的命运再来。但他是勇敢的,因为他舍弃了许多他本应拥有的荣耀与地位,选择了在穷乡僻壤中传播种子。他是一位君子,但窗外的竹子都枯了,君子也不在了。

我悄悄退出了灵堂。几天后,老师曾经住过的小屋又来了一位新教师。我去拜访,见到了一位儒雅的青年人。他说他是老师的侄子,代替老师继续授课。见我望着窗沿上盆栽的竹子,便解释说他也爱竹子,看到窗外的竹子枯了,很可惜。

我没有回答,我眼中笼罩着竹绿。我从绿色中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君子人格的延续。

云水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指导老师:刘廷军)

点评

面对“中国文化与君子人格”这个多数人会写议论文的题目,作者却别出心裁地讲述了自己与一位不知姓名却备受人尊敬的老师的交往故事,在文体选择上就胜出一筹。而且文章布局巧妙:作者先是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将“我”对老师的怀念、崇敬渲染出来,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接着通过母亲的回忆,自然引出先生来到“我”的故土的情节,也为下文讲述“我”与老师的交往、刻画老师的君子形象做了铺垫;然后讲述老师拒绝本应有的荣耀,进一步突出老师的君子人格;最后描述老师的侄子接过先生的“衣钵”,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傳承、君子人格的延续,升华了文章主旨。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妙会感神,捕捉到竹的精神美,以无我之心契合对象的精神美,使老师与竹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猜你喜欢

一堂课竹子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君子无所争
有趣的一堂课
和竹子在一起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最后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