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2015-07-06张世免
张世免
(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一 胜任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胜任力指的是实现某种特定绩效或者是表现出某种有利于绩效实现行为的能力,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可将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内在动机、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等五个方面,它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以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一组行为特征[1]。冰山模型是公认的胜任力模型之一,冰山模型包括知识、技能、动机、特质、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属于显性特征,位于冰山水面之上,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可以改变其行为特征。动机和特质属于隐性特征,隐藏于冰山水面以下,既很难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改变。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间,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可以逐渐得到改变[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是指在高校中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能够担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正确的价值观、职业导向和实操技能,并具备应有的特质和能力。
二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意义
把胜任力模型运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可以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师招聘选拔、录用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为选聘更优秀的教师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二是有利于帮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查找自身胜任力方面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三是可以根据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薪酬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合理的安排。
三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特征分析
自人力资源一词由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国内外各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应用性、操作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如何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那么专业教师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素质角度出发,苏列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是具备知识结构、能力与个人素质三方面的复合人才。史笑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构及培养方法》一文概括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技能:专业技术技能、法律应用技能、人际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及计算机使用技能等。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创业创新精神、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教育者。”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专业教师,首先要具备广博而扎实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对所讲授的课程有较深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而且要熟悉相邻学科的知识和体系[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课程内容,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清晰的框架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如:在进行人员招聘和薪酬设计时,既涉及到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还涉及到社会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
(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感官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培养发展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可结合具体的实例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邀请企业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就能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实务操作,真实生动、活灵活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提供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感性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跟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而且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现代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较大转变。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心理品质,尤其是高校教师。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或经济方面的压力,都会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困扰。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以自身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意志性格等感染、熏陶学生。具体来说,首先应关爱和尊重学生。专业教学实质上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联络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才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其次是自我人格魅力的塑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自我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不断调整自我的心态、不断控制自我的情绪,把自我塑造成一位有使命感、责任心、忠诚度的专业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每一位学生。
(四)积极乐观的创业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高校、毕业生等各方主体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其中创业这一就业方式,不仅涉及到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也涉及到高校需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和专业实践,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可以起到关键的助推作用。具体来说,首先,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有责任也有必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计划,并督促其按步骤、按时间去努力实现。其次,专业教师可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辅助学生制定创业蓝图,如:在实习期间,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转换,教育他们要养成自力更生、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和诚信为本的优秀创业品质。再次,专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业创新的就业环境,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为学生成立创业工作室提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支持,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
(五)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中,专业教师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够加快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掌握,而且模拟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去解决,能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如:在教学中进行模拟招聘和人力资源沙盘模拟的演练。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亲身体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活动,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便用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请进来”是指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是知名高校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校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专家讲座、实习指导、公开论文答辩、技能大赛评委等,以便让在职的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增强自我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的五大胜任力特征,结合冰山模型,构建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如图1)。
图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
[1]杨元妍.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招聘工作的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1):36 -38.
[2]赵雷,陈红敏.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及其应用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1):86 -88.
[3]方昌敢,张堂云.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构建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