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实用主义
2015-07-06高世强
高世强
摘要: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主张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来看,实用主义追求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实用主义,认可实用主义的理论建树,批判实用主义中过于功利和片面的哲学观,有利于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批判
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派生出构成性实用主义、概念论实用主义等诸多分支。任何理论都不能被国界所束缚,实用主义进入中国不可阻拦。在二十世纪初,实用主义进入中国,因其内在的实用、自由、开放等特征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崇。但随后又因苏联托洛斯基一案,实用主义被中国所抨击和摒弃,认为实用主义是反动的帝国主义哲学。当时的中国受苏联影响很大,苏联对实用主义的反对改变了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但是实用主义的反独裁、反教条注重实践和人性等优点决定它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不能因此消失在历史舞台,反而会在特定时代和特定政治需要,根据某一时代人的价值观念而被重新推上前沿,被反复研究和论证。[1](P.33-35)今天,实用主义积极实用的一面,被人们重新挖掘和肯定,它的实践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被有效利用,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实用主义受到理论重视并发挥了当代价值。
一、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
在很多方面,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相通的。特别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因其实践性而被马克思主义所包容和吸纳。曾经的研究者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实用主义,认为实用主义轻视了哲学理论的阐释和真理探究,转向媚俗的一味追求有用。这种看法难免视角单一,以偏概全。实际上,实用主义是强调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经验论和唯理论,反对虚无缥缈的思辨哲学,建立有实用价值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真理观,是站在实践基础上否定纯形而上理论研究的新哲学。[2](P.66-68)哲学作为爱智慧,不应该只是人类的精神装饰,而是应该发挥启迪生活,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哲学的产生目的是应用,一切哲学理论的根基和指向都是现实生活。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契合。实用主义是人的思想意识、信念等关联的行为活动,名词起源于希腊语实践。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种思想区别于另一种思想就在于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任何行为都是意识指导的结果,没有脱离实际的科学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实用主义拒绝抽象和先验理论,着重事实和行动,要求实践的实效性。实用主义的实践性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离不开实践,人的思维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无一不是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反作用于中国革命。[2](P.123-128)尽管毛泽东在晚年批判过实用主义,但他仍然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中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反“左”倾运动。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主张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实用主义强调具有实践性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就是实在和观念的统一,虚假就是实在与观念的疏离。真观念能够核实就是能经受实践的检验,确定和生效都是表象与内在的符合与一致,真理的形成是人们通过经验验证达成的一致观念。实用主义肯定了真理的重要性,也肯定了真理的价值所在是它对客观对象产生的有益,从而追求真理,反对虚假。真理的“真”在于它的有用性,真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它的价值意义。真善美是统一的,实用主义者认为使人感到愉快的就是真的,那么美就是真的,善就是真的,善也是美的,真理的效用本身也具有美感。在方法论上,实用主义能够超越容纳多种哲学,主要在于它具有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和实验主义特征。实用主义关心现实,远离虚无,主张哲学与生活一体,政治要有益于人民,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相一致的,也是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实用主义中汲取的。[3](P.44-48)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看待实用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来看,实用主义追求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新实用主义解答了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并且提出人应该活得乐观向上,实用主义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不是为了理论研究,苏格拉底哲学对真理的探求是为了自我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因此,怎样活着是哲学追求的使命,是哲学研究需要探求和解答的人生观问题。[4](P.99-103)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美好生活,新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思想领域的思辨研究,而是一种面向生活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意义。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来,实用主义的审美模式符合人类对生活的追求。
实用主义把生活哲学看做艺术,充满了美感,是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实用主义哲学美的表达和美的诉求,哲学艺术和审美的主体是人,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需要肉体的激情和精神的觉醒。身体经验是非语言的感性体验,不能用抽象话语表达。维特根斯坦和福柯等实用主义代表人物都有对非语言的青睐。他们认为只有冲破非语言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思想解放而获得生命愉悦。马克思主义强调灵与肉的统一,客观生活实际决定了感性认识,审美是感性认识的提高阶段。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实用主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并不断开拓进取的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实用主义重新审视。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树立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追求幸福生活,是在实现客观世界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而实用主义夹杂了浓烈的个人主义因素,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品质,侧重于追求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实现自我的关切,改善社会是为了自我生活质量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人生观上是将人首先置于社会中,而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则是从个人主义出发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促进社会对个人带来积极影响。两者在追求生活本质上都强调能动的生活实践。实用主义反对绝对的、普遍的哲学理论,哲学不应局限于学院领域,而是在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对生活的态度方面都是积极的,并且同样关注生活实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实用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略显狭隘。
三、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实用主义的批判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刘易斯论建立了“概念论实用主义”,直接促成分析哲学、逻辑学和实用主义的结合。他一方面强调分析知识中含有实用因素,认为分析真理就是基于人的实际利益,逻辑只是一种实用性工具,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及日常生活的陈述只有通过直接和肯定的感性经验才能得到证实;另一方面又主张一切实在也都是社会意识的创造物,都是出自实用主义的社会意识约定俗成的产物,而“不是一种作为共同知识的先决条件的原初的社会材料”。 [5](P.136-139)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赞同前一半,否定实在是社会意识的创造物,认为实用主义过分看重实用性,实用并不能成为全部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不是以实用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实践作为标准,实用和实践是两个概念。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比实用主义走得更高更远。马克思主义把逻辑实证主义归纳为经验主义的一种,抛开了实用主义语言哲学对指导实践方面的意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尊重客观实际,协同性实用主义者罗蒂却把客观性用协同性来代替,认为人的参与不能称为客观,把人和客观对象合为一体,在追求客观性的同时无法脱离周围的事物,即使是真理也必须与客观实在融为一体。而马克思主义把人和客观实在当做两个对立面来看待。人是作为主体来审视客观对象的,这也区分了人与客观实际的不同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用主义的客观性实质上就是指人们在目标、兴趣和准则等方面达到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往往不是以客观性为基础,而是以有用性和伦理价值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说的就是客观实在,真理是客观实在的真实反应,区别于一些实用主义者认为的真理只是一种信念,不是客观实在的反应。协同性实用主义者不需要认识论也歪曲的理解真理的特点是被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实用主义在看待哲学的问题上有所偏颇。实用主义者认为,“实在”是信念与实物是两种没有联系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割裂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6](P.12-14)忽视了客观真理对心灵的内在的关系,认为单纯追求客观真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实用主义者那里,真实的信念不是用于反应客观事物,而是体现为对人的行为习惯有效性的认定。主体的协同性在于把个人完全置于生活中,一些带有客观基础的生活行为和人本身的体验和信念是不可分开的。实用主义否定把哲学看做普遍、抽象的反应客观实际的概念,不去追求内在的实质,刻意将真理高架在形而上的抽象内在理论地位。哲学史上的哲学都应该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而不是建构出来的系统理论。提倡哲学应该紧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用来解答世界是什么和如何改变世界两类问题,实用主义对哲学的看法比较片面,而马克思主义更加全面的看待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实用主义,认可实用主义的理论建树,批判实用主义中过于功利和片面的哲学观,有利于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l9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73.
[3]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0.
[4]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