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
2015-07-05
权威者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能立,试图用“求侮辱”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真理反抗权威,无意中,却成了一种另类的、让许多学生没能反抗的“权威”。这位51岁的教授,在教室门口一趴,嘴里嚷着“赶紧跨过去”“拿出你的勇气来”。这场两个月前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在他心目中,似乎代表了突破权威和不畏强权。那一天,上百名学生跨过了他的身体,他们当中,有多少是跟风起哄,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敢反抗老师,而做了这件自己原本不愿做的事?张教授希望学生成为“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这场滑稽的行为艺术,没准,却只是制造了许多盲从者。如果当时有哪个拒绝跨过去的学生,大胆告诉张教授,自己不会因任何人的命令或鼓动,做出违背个人原则的、辱及他人的行为,或许,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反抗权威。
承诺者
大学生小吕用自身的行为,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诺千金这四个字。三年前,为了救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小吕在网络上发文募捐,自称虽乳臭未干,但愿意以人格作保筹借善款,他向募捐者索要了账号,承诺在三到五年内还钱,甚至表示,愿意支付利息。尽管他在募捐文里郑重强调了“是借”,许多捐款的人,当时却并没有把这个承诺当真,甚至在此后“忘记”了这件事。但小吕没有忘,刚步入职场的他,辛苦地攒钱还钱。捐款者这才恍然,原来这孩子,“当初说的就是借”。“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这句话撑起了小吕的脊梁,也撑住了他的承诺,即使,是已被对方遗忘的承诺。
自杀者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92岁的英国慈善老太太奥利弗·库克,却因每个月都会收到几百封请求捐款的信件而不堪重负。最终,她从桥上一跃而下,结束了生命,像一颗无助的石子,投在舆论的水中,拷问慈善与索取的边界。奥利弗自二战时期便开始参加慈善活动,她长期给数十个慈善团体捐款,几乎用去所有养老金。70多年坚持不懈的善举,为她赢来了赞誉,却也让许多索取者,将他人的行善视作理所应当。捐款并非义务,却已成为习惯,甚至惹来纠缠。当老人老去,疾病缠身,财务困难,飞向她信箱的一封封募捐信,却没有因此消停。信中的纠缠和无度的索取足以把人逼疯。那些没有什么分量的纸片,压在老人脊背之上,成了无法承受的巨石,将她彻底压垮,夺走了她求生的信念。奧利弗愿意捐出一切,却不该被当作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