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作用分析
2015-07-05李祉豪
李祉豪
摘 要: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从早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魁奈,李嘉图等人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人口经济思想,其中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最为人们知晓。近现代以来,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一直受到理论学界的关注,马克思和凯恩斯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们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重点考虑了人口的作用,这在索洛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中都有所体现。众所周知,人口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为了分析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本文按照辩证法的思想进行一一剖析。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
一、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早期理论研究
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可以说是贯穿经济思想史的整个演变历程,许多学者们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本文在此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人物: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重点讨论他们的人口经济思想。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思想
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人口论》中,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论也饱受争议。简单地说,马尔萨斯人口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二、二、三、二”。第一个二即“两个公理”:食物是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以及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他认为这是由人类本性所决定的超自然的社会存在;第二个二即“两个级数的假设”: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若不加以限制土地生活资料的供应永远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三即“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增加,人口增殖力受贫困及罪恶所抑制致使现实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可分别概括为“制约原理”、“增值原理”和“均衡原理”,体现出马尔萨斯对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供应动态变化最终实现均衡的考虑。最后一个二即“两种抑制”:死亡率随生活水平下降而上升,被称为积极抑制,出生率随生活水平下降而下降,被称为预防性抑制。对此,他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积极抑制是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增加,预防性抑制是指通过禁欲、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又被称为道德抑制。
基于以上内容以及亚当斯密,大为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的人口经济思想,马尔萨斯提出了被后世成为“马尔萨斯均衡”的人口增长与生存工资动态变化模型,批评者们称之为“马尔萨斯陷阱”。其动态变化过程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者一个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存工资,只要实际工资低于生存工资则个人将无法生存。起初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工资大于生存工资,人口开始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实际工资下降,这意味着个人生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可能最终低于生存工资从而造成贫困,按照两个抑制的内容,此时死亡率开始上升,出生率开始下降,造成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实际工资上升。这一循环往复的状态在实际工资等于生存工资时达到均衡,人口不再增减,即所谓的“马尔萨斯均衡”。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即所谓的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两种生产是同时并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通过生育完成,两者都既包括自然关系,也包括社会关系。之后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他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时期的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还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两种生产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但物质资料的生产永远处于第一位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生产。
(三)凯恩斯的人口经济思想
凯恩斯的人口经济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在1930年之前,凯恩斯吸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主要关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变化。1930前后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和生产过剩的出现,对凯恩斯的人口经济思想转变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开始关注人口增长速度减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对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提供理论依据。
凯恩斯认为,均衡就业量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在图像上表现为两条曲线的交点。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效需求的不足受三大定律影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的存在。人口增长放缓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两种需求的不足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得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出现生产过剩和非自愿失业。
二、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和长期研究的话题。乐观主义者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而悲观主义者认为人口的过度膨胀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本文在此重点探讨具有代表性的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形成之前,哈罗德—多马模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长期均衡时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等。实际增长率即经济体所表现的真实增长率,它由实际储蓄率和实际资本—产出比率所决定,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企业愿意维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因此人口增长率通过影响自然增长率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均衡。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模型)發现,人均资本与人均储蓄率,资产折旧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即:Δk=sy-(n+δ)k。其中k为人均资本,s为储蓄率,n为人口自然增长率,δ为资本折旧率。在资本存量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n)提高会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进而使得人均产出的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索洛模型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会引起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但索洛没有注意到人口质量即人力资本提高引起的技术变化和人均产出增加,而这在他之后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有所体现,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再是外生既定的,从而纳入到模型中形成所谓的内生增长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对索罗模型进行修正,在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研发活动的开展等基础上指出生产率不再是外生给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恒定而并非递减。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倾向于同物质资本保持同比例增长,因而每单位新增人力资本能够与相同适量的人力资本有效运作。除此之外,研发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推动生产率提高以抵消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倾向。内生增长理论还指出,较高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的投资,从而也会对生产率保持长期上升产生促进作用。由此看来,内生增长理论注意到人口质量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从而引发一系列后续有关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
“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储备和人力资源质量越高,其人均产出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人力资本还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能够在与物质资本有效配合下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表现出正外部性。加里·贝克尔运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对人力资本有了更为细致详实的分析,形成了人力资本生产理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理論,人力资本与职业选择等一系列理论。他拓宽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的健康和寿命纳入到人力资本的内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指出有效刺激能够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人力资本可通过后天投资获得,能够发挥现有人力资本最大效用的社会政策能够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实证分析结果
国内学者胡鞍钢,刘生龙和马振国(2012)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如下模型来估计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yit=β0+β1yi,t-1+β2lnpcgdpit+β3lnpopit+β4lnE+β5lns+β6ln(n+ρ)+β7lnp+fi+εt
其中y为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添加yt-1为其一阶滞后项,pcgdp为人均实际GDP,pop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是人口抚养比,反应当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E为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当地人力资本水平,s为储蓄率,n为人口自然增长率,ρ为资本折旧率,在他们的研究中取值10%,p为劳动参与率。
通过回归分析他们发现,人力资本前面系数为正,符合一般经济理论,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在老龄化初始阶段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得个人劳动效率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冲击,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三、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经济条件的改变对人口的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和机械变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规律,一定形式的生产资料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着生产条件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的终极原因。
经济发展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文化程度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根据贝克尔的数量—质量权衡理论,人们出于理性选择会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给自身打来更大效用的闲暇上或提高人口质量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此外人们对自身生理特点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些因素导致生育率也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下降。人口自然结构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三低结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能够有充足资金对教育进行投资,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改革固有的升学模式,从而为更多人创造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人口金字塔”上下级流动更为畅通,提高全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更为公平,社会分工更加细微,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人口从低社会阶层向高社会阶层流动,从而反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工资水平,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就业机会,更为充分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能够吸收更多人口的流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后提高,吸引了周边省市大量的人口迁移,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通屏,朱雅丽,邵红梅等(第二版).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0-35;38-40
[2] 姚洋,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5-42
[3]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 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