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欧剧变的经济背景探究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影响

2015-07-05刘凯

2015年35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改革开放

刘凯

摘 要:本文针对东欧剧变所涉及的经济因素和经济现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分析东欧剧变的经济原因并进行总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比较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状况和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制度进行设计。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东欧剧变;改革开放;深化改革

一、概述

斯大林模式于二战之后在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广泛应用,且起到了恢复经济,稳定国家政治、经济局势的作用。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二战进行中,及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恢复之后,其高度集中,不符合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做法造成了惨重的后果。这主要体现在:

1、斯大林模式的坚持实行导致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升。

2、斯大林模式的坚持实行导致国家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严重扭曲,虽然重工业、国防工业发展迅猛,但在轻工业、农业方面发展严重滞后。

3、斯大林模式的坚持实行导致农民的利益遭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4、斯大林模式的坚持实行导致了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且国家经济发展过于粗放,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

(二)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良好态势

在二战后,东欧各国全面学习苏联,尤其在经济制度方面,全面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在战后迅速发展了国家的经济,国家生产力迅速恢复和提升。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对巩固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国经济曾一度呈现繁荣之势。1951一1955年间,东欧各国工业年增长率均超过13%。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的干预为东欧各国日后的经济发展及改革失败埋下了祸根。

二、东欧各国改革失败的一般性规律

自1956年的“波匈事件”以来,东欧各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改革,但由于多重原因,各国的改革相继宣告失败。这其中,苏联的干预自然占很大的原因,但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东欧各国的改革背离本国国情,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方针。除了民主德国与捷克具有较好工业基础之外,其他国家的工业基础都较为薄弱、落后,所以这些国家过分追求其建设工业国的战略目标。但其却忽略了本国的国情,东欧素有东欧粮仓的美誉,各国在重視发展本国重工业发展时,没有充分结合本国的实际。

2、东欧各国为实现建设工业国家,建设“钢铁国家”的战略目标,盲目的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各国群众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导致了各国重工业产品过剩,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在60到80年代之间,东欧六国工农业发展速度比基本都达到十倍以上。

3、东欧各国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推行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国家计划不考虑实际情况。由于当权者的不切实际和来自群众的压力,东欧各国出现了虚报粮食产量等违背价值规律的情况。如罗马尼亚,在齐奥塞斯库垮台之前,他曾宣布罗马尼亚农业总产量达6000万吨,而实际只有1690万吨。这与我国六十年代大跃进十分相似。

4、东欧各国为实现计划的超高指标和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采取了投资拉动的方式。在60年代前,东欧各国基本没有外债,但国库空虚,又需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自70年代初各国开始大量举借外债,并逐年增多,使民众难以承受。到80年代,为偿还外债不得不推行紧缩的经济政策,让民众蒙受了灾难。这导致了东欧各国经济改革的失败,也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5、东欧各国为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大量从国外采购机器设备,忽略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国家科技实力落后,从而使得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东欧经济改革失败与我国改革开放

东欧在二十世纪下半段所追求的改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且酿成了东欧剧变这一历史惨剧,但其改革的措施在反面的角度,也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带来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在过去的36年中,也在寻求变革,以图发展国民经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东欧国家的改革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1、结合本国实际,发挥优势

东欧各国的改革背离本国国情,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方针。东欧素有东欧粮仓的美誉,各国在重视发展本国重工业发展时,没有充分结合本国的实际。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并没有很好的做到结合本国实际,发挥国家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党中央与各级政府的重视,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在工业发展方面,结合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源丰富的国情,大量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达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的目的。

2、经济体制协调发展

东欧各国为实现建设工业国家,建设“钢铁国家”的战略目标,盲目的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各国群众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导致了各国重工业产品过剩,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我国在建国初期也在经济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借鉴与学习,且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要求我们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我国也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轻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得到了发展,国家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协调。

3、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

东欧各国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推行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国家计划不考虑实际情况。由于当权者的不切实际和来自群众的压力,东欧各国出现了虚报粮食产量等违背价值规律的情况。

我国在60年代也曾出现过“大跃进”的情况,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着眼于实际。尤其从08年的次贷危机,中央政府频繁调整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从保证8%到保证7%的经济发展速度的调整,说明了国家正视国内与国际局势,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

4、合理的经济拉动方式

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内需、投资、出口。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东欧各国为实现计划的超高指标和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采取了投资拉动的方式。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大量借助外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近年以来,国家重视拉动内需增长和出口的效应。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数量迅速增长,刺激了国家经济的发展。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国家及时进行调控,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了“四万亿计划”。以合理的方式全面拉动国家经济增长。

5、知识产权战略

东欧各国为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大量从国外采购机器设备,忽略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国家科技实力落后,从而使得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我国虽近年来开始重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但国家知识产权研发、应用与保护力度还是不够大。缺乏相关政策、立法、行政与司法的支持。

四、我国深化改革的制度设计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至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实现深化改革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

1、结合实际,集约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略显粗放,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仍然占有着较大的比重。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和资源逐渐的枯竭,我国应当重视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削弱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重视程度,转粗放发展至集约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同时,结合我国在东北亚和环太平洋的战略地理位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效发展。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原有工业基础之上,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工业体系,同时支持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趋于协调,但照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产业占GDP总量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10.2%,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该数据说明,我国现阶段依然依靠工业来拉动GDP增长,而美国在2006年就达到了1:20:79的水平。工业的拉动说明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国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速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细化经济发展目标

现阶段,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宏观调控依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较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但尚且缺乏细化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多层次、多领域、有深度、有广度的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实现目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市可以在中央出台政策之后,进一步在本部门和本省市制定细化规章制度,出台符合实际的细化目标和纲领性文件。

4、推动消费、扩大内需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国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实施了四万亿救市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重视消费和内需的作用。我国拥有近14亿的人口,拥有者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国家应采取一定措施,逐渐鼓励群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这不仅可以帶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将促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5、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2008年6月我国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党和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各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人、各类融资机构的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缺乏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平台,且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融资渠道,这导致了知识产权人持有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却找不到融资伙伴,而持有资金的各类公有或民营银行持有闲置资金却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而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也致使各个高校科研进度缓慢。

为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出资、奖励各类专利研究机构,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力度促成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使得大量知识产权得以研发出来,且现有的知识产权可以达到产业化的目的。(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要“落地”,不能“空转”
鞍钢无缝钢管厂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