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繁荣发展中原文化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
2015-07-05刘钢锁
本文为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663)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推动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河南要紧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构建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知名文化品牌体系、文化人才体系、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原文化;繁荣发展;支撑体系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构建能够推动中原经济区文化全面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上。构建繁荣发展的中原文化支撑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文化创新体系
(一)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做到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二)打造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全省互联網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和健康有序方向发展,打造全省数字娱乐文化产业链。推进文化咨询、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拍卖等各类中介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培育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鼓励和支持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联合、联办、兼并,促进演出市场规模发展。(三)推进文化艺术创新。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把精品意识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不断增强全省艺术院团、艺术中心、文化馆(站)、美术馆的创作演出展览能力,提高文艺作品质量。积极参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重要赛事评比活动,办好“中国豫剧节”和省戏剧大赛、专业声乐器乐比赛、专业舞蹈比赛等活动,组织好重大节日庆典演出活动。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建立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县级剧场、文物库房建设改造。扶持一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场馆。推进行政村、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形成覆盖全省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基层群众提供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二)建立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水平,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工作规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加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总量,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配齐县(市、区)、乡(镇)文化机构人员,实行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开展县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培训。加大村级文化协管员和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三、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一)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各地依据产业发展基础和文化资源特点,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大对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二)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支持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清明上河园三期、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搭建方便有效的网上招商平台。(三)培育文化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集中优质资产,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重组,壮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着力打造若干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尽快建成全国一流的文化企业“航母”,在打造龙头文化企业上实现新突破。
四、构建文化市场体系
(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一批门类全、功能齐、辐射强的大型文化产业专业市场,使之成为贸易物流、品牌展示、信息交流、文化传播、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引导消费的文化产业综合平台。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培育文化人才、信息、技术和版权等交易市场,不断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二)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监控平台;规范音像市场秩序,坚决打击音像制品盗版;加大对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违法经营行为;规范歌舞娱乐场所经营秩序,打造阳光娱乐品牌。改进和加强游戏游艺机市场管理,稳步发展游艺娱乐业。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平稳有序。(三)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推动政务公开,建立文化市场信用管理数据库,向社会公开政策信息、审批信息、文化市场警示信息等政府基础数据,加大失信处罚力度。强化行业自律,重点扶持全省动漫行业协会、演出娱乐协会、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网络文化协会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市场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开展文化市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带动文化市场的行风建设。
五、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一)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央地合作”计划。大力实施“中原文化海外行”,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文艺演出,举办各种展览。促进具有中原特色的戏曲、文物、武术、杂技、民乐、民俗等走向世界。(二)引进海外优秀文化艺术。全力配合河南对外开放战略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组织策划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实施“海外艺术进校园”计划,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的文艺团体来我省交流演出,繁荣我省文化市场。(三)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系列活动,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心灵回归。以“文化部(河南)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为平台,以豫剧为抓手,推动两岸艺术家联合打造豫剧精品剧目,实施“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举办“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不断深化河南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
六、构建文物资源保护体系
(一)稳步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创新大遗址保护机制,重点做好洛阳、郑州两个大遗址片区等大遗址保护工作。做好重点文物维修利用工作,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整修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物景点开放。重点提升现有博物馆的展示服务功能,扶持建立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博物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题性博物馆。(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做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落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科学保护措施。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整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三)推进古籍保护。做好全省普查资料整理、登记、加工和開发利用工作,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数字资源库,加强河南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完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积极组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推行分级保护,扶持一批省级以上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修复一批珍贵古籍。
七、构建知名文化品牌体系
(一)实施“河南文艺精品工程”,每年重点打造3—5部原创文化精品。通过政府引导和有意识地培育、挖掘、包装、推介、宣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品牌。(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加强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豫剧节、宝丰马街书会等的扶持和引导,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抓好豫剧、少林功夫、太极拳、杂技、民间手工艺等优势、特色文化资源的储备、整合和推介,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对钧瓷、汝瓷、汴绣、唐三彩、洛阳牡丹画等扶持,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传统工艺文化品牌。加强对“春满中原”全省春节系列社会文化活动、“欢乐中原”全省广场文化活动、“周口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等公益文化活动品牌的扶持和推广,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三)实施知名品牌提升工程。进一步挖掘《朝阳沟》、《程婴救孤》、《风中少林》、《香魂女》、《常香玉》等经典剧目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演艺品牌,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小樱桃》、《少林海宝》、《少年司马光》等为动漫品牌的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
八、构建文化人才体系
(一)加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做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加强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领导班子为重点,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文化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及国际化,努力提高民办文化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二)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好基层文化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博人才、高层次文化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新兴业态及特色文化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古籍整理保护人才、文化党政干部能力建设和支持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等十大人才培养工程。(三)加强文化人才管理。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人才合理分布。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渠道丰富、注重实效的培训工作体系。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在重大文化工程、重点文化项目实施中发现、识别人才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方式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制度,积极探索以贡献大小为主要标准的多种分配形式。健全文化行业特殊艺术专业人才保障机制,探索建立舞蹈、杂技、戏曲武功等特殊专业人才退出机制。规范文化艺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九、构建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推动法制建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全国大法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条例的执行和检查。加快制定《河南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条例》、《河南省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办法》、《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条例》等适用的地方文化法规。加强依法行政,完善文化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许可实施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复议,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二)建立资金保障。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协调财政部门,研究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文化投入专项资金制度。(三)强化政策调节。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参与文化产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协调出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税收政策、财政经费政策等。充分利用国家、全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导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财政扶持手段,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争取按划拨方式供地并优先安排。
总之,构建繁荣发展的中原文化支撑体系,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创新中原文化产业模式,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立法步伐,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文化厅.发展海西文化,构建八大支撑体系[J].开放潮,2006(02)
[2]黄先蓉;郝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与制度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3(12)
[3]陈关超;张莹莹.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文化支撑[N].中国文化报2012-01-19(2)
[4]中共河南省委.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J].党的生活,2012(04)
[5]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EB/OL].http://www.hawh.cn/zfxxgk/2012-08/26/content_119923.htm
作者简介:刘钢锁(1968 —),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副教授,学士,黄淮学院党校校长、黄淮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