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哲思和人情思索

2015-07-05刘馨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刘馨阳

摘 要:介于初唐与盛唐之间的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名传千古。他的不朽正说明了这首传奇的诗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思想内涵。本文就从“月”意象入手来解读诗中所表现出的宇宙哲思和人情思索。

关键词: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宇宙哲思 人情思索

从张若虚的这首诗的题目来看,共有“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而其中“月”这一意象是贯穿于整首诗的,是诗的精髓和灵魂。“月”一字在诗中出现的频率是极高的,共有15次,可以说,几乎每一句就有一个“月”。在这首诗中的“月”再不完全是普通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作者的宇宙哲思和情感思索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下面将诗歌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从各个部分来具体谈“月”中如何展现出作者的哲思与情感思考。

一、春江花月夜之景

诗的第一部分从始句一直到“孤月轮”为终,勾绘了一幅绝丽的春江月夜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丽静谧的春江月夜,给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无以言说的美,更是不经意间的惊叹。诗的开头就已经脱尘出新,壮阔的画面给人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心境,接着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突然出现使人内心为之一惊。在这一阔一惊之中,人的目光与思绪完全被这奇特的景致所控制。作者把“月”这个意象在诗的起初就设计成了一个让人难以磨灭的中心,而这个中心在整首诗中一直与作者的思考相随,成为了全诗的线索与精髓。接下来“滟滟随波千万里”写月光的皎洁明亮,避开了正面的描述而让粼粼波光来凸显,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而由此作者借助“月”进行了第一次时空宇宙的思考,体味到了时空的相对性,在广阔的空间中却能共婵娟的趣味体验。下面作者对月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缥缈不定的月光洒满了花林,其皎洁明亮似雪,却让人捉摸不定,来去自如,颇生情趣。其中“似霰”“流霜”“白沙看不见”等词都用形象的比喻和敏锐的视觉感官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与洁净,顿时让人心生向往爱恋。在描写这恍惚的月光时作者自身已经对时空进行了第二次的思考,时空就如这“月光不觉飞”一样是人无法控制的,变换不停。最后作者营造了一个极为静谧的环境,而再次突出“月”这个意象中心,以“孤”字作结完成了第一部分,暗流出一种神秘的悲感。

二、人与月的宇宙思考

第二部分是从“人初见月”起到“长江送流水”为终。在这一部分,作者从神秘的春江美景中脱离出来,对宇宙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思考中张若虚有着自身对自然审美的探索和对人类自身来源的追溯。前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提出了作者最主要的哲学思索。人在何时开始有了最初的审美体验,感受到了宇宙自然的纯净的美;人又是在什么时候最早的出现,成为了这宇宙中的微小的一部分。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不仅是对宇宙自然充满了好奇更是对人自身进行了自我的定位和溯源。可以说,这样的思索是人们千百年来不曾停止过的,张若虚在诗中毫不迟疑的提出了,更是值得肯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这里作者已经脱离了作为人的自我个体而转向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和社会。他没有局限于人个体的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却着眼于整个绵延不绝的人类社会,从这就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博大的胸襟和情怀。同时,作者也发现了宇宙在捉摸不定中的相对稳定,在变化中的不变,即为“江月年年望相似”的阐发。作者这种广阔的视野与宽广的宇宙胸襟与同时代的刘希夷比较起来是更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也对人与时空进行了思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刘的思考更集中于人个体,他更悲叹于人作为个体的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悲观的情调与伤心的哀叹。张却脱出个体,回归到了整个人类的社会,其中的旷达之情不难体会出来。最终作者一句“但见长江送流水”说明了时空的无限与永恒。

三、月夜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是从“白云去悠悠”至“落月复西斜”。这是全诗中最长的部分,也是作者最想通过“月”这个意象来表达对人情的思索。此部分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思妇”这一个文学形象在许多诗歌中都有出现,而此诗的思妇却是很有特点的。作者不是仅仅通过思妇的行为来表现她深沉的相思情感,他将一个“月”的意象贯穿于其中,通过“月”来写思妇的情。将“月”这一意象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倾向。开始的时候“白云一片去悠悠”仍然体现了作者对于时空无限的思索,而在其中作者又增添了一种时光流逝不能挽回的悲凉情调。先写“扁舟子”引出了游子,接着“相思明月楼”使最重要的思妇形象出场,而思妇的出场仍然是以“月”的意象作为先导。相思与月与思妇紧密地联系了起来,然后写了思妇徘徊之行,通过动作来体现她的情感心理。接下来两句是可圈可点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简直是绝妙的一笔,不见思妇本人的形象却用月光的缥缈写出了那番“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月光即为思念的情绪是用帘子如何都挡不住的,烦恼的忧愁是如捣衣砧上的流水如何都抹去不掉的。可见,思妇的愁绪究竟有多么的深沉。下面“此时相望不相闻”作者写“相望”是指天涯共明月,而“相闻”则为现实中的相见。“愿逐月华流照君”更是通过月光来寄托自身的思念,可见其情感的深沉。接下来的那几句,句句有着作者对于时空的思索,时光易逝,心上之人却久久未归的悲凉。“春半”“春欲尽”都代表着女子青春的消逝,而这些正是张若虚想要表达的人情的离别之悲。在时空的不停流转中,思妇的情感是越来越强烈和深沉的。在这部分作者以思妇的视角体味到了人间恨别离的悲苦。

四、落月下诗人的同情

最后一部分从“斜月”到“摇情满江树”。在这部分,“月”的意象仍然是作者叙述的中心。但在此处的“月”与前几部分的“月”的意象明显有了区别。“月”已经变得倾斜,不再是诗歌的开头那种明亮耀眼的形象,它成为一种时光的流失象征。夜,已经逐渐消失了,新的一日开始了。这又是作者对宇宙自然的观察和体验。“碣石潇湘无限路”则重归现实的世界,阐释了相别的双方相距遥远,也是情感无法满足的最大的障碍。整首诗的最后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则表现了作者自身对于人别离的同情与哀叹,最终仍将落月作为全诗的终结者。在无奈与感叹中,在舒缓的节奏中结束了全诗的内容。

从《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来看,它融合意象与情感与哲思,在全诗中以“月”作为主要的意象线索,将人与自然完美地相结合在了一起,思考了人与宇宙的关系,关注于人间现实的情感苦难,赋予了作者自身的同情。它的语言清丽细腻,所阐述的哲学思考深刻,描绘的景致壮阔惊艳,阐释的情感真挚感人。整首诗的节奏与韵律是舒缓悠扬的,如细水长流一般。

张若虚这首诗之所以长久被称赞不衰,不仅是其哲思的深刻,也是情感的细腻和情调的和谐。

这样一首久品不厌的诗,正是诗中的精华,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体味。

参考文献

[1]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陈圣生.诗路历程——诗歌意象纵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马跃.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看诗中之情[J].学术交流,2009.

[4] 冷瑜.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J].安徽文学,2011.

[5] 王艺.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J].中南民族大學学报,2003(8).

猜你喜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
王小奇送画
春江花月夜
从张若虚到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