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2015-07-05徐甲佳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文本

徐甲佳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由它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根据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听课、评课等实践经验,就阅读教学的“读”,敬陈管见,期能抛砖引玉。

一、解读——研透教材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文本深入研究之后,配合资源的合理运用来进行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其根本途径就在于教师对文本准确、深入地解读。如果教师自己对文本都不熟悉、不了解编者意图,不知道作者写作理念,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会明确的,教学重点也无法抓實,很难做到以文本为依托,去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根据教材来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关注课后的提示,最终确定本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并精挑细选出文章的精彩段落着重讲解品读,并针对学生兴趣激发点、语言发展点、思维发散点、文字训练点、知识牵引点等精心设计备课,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二、趣读——学生乐读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子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度和持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老师的重点工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文本资源,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寻找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兴趣诱因,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三、悟读——领悟内涵

阅读教学不光要做到知识的渗透,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自悟中学会思考。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色特点。

学生要想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那么阅读就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也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必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学会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深入进去,达到领悟文章精髓的目的。“读”的形式多样、内容多面、层次多元,才更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要求,阅读教学时,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通过自主朗读,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甚至是多“读”少“讲”,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课文,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在自读自悟中逐步发展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延读——课外阅读

1.向课外延伸。《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学习语文,如果只花费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只注重学习教材上的课文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此,还要把阅读的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此文延伸到彼文,从语文延伸及其他学科,这样才能巩固课内阅读效果,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视野。

2.向听、说、写延伸。《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说明,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兼容,共同提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如果不能内化为言语,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水平,那是无效的;阅读如果不能外化为表现,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那也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要竭尽所能使阅读和人的言语发展、个人素养、论文写作融为一体,才能把读的训练拓展到说和写的延伸,以巩固阅读的效果。只有把阅读中的“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濠上街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文本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