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适宜性课程建设之路
2015-07-05纪秀君
7月17日至19日,2015中国学前教育年会(第四届)在山东省泰安市举办,围绕着“发展适宜本地的学前课程理念和实践”这一主题,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学前教育研究者1700余人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什么样的课程是适宜的、如何建设适宜本土的课程等问题。
课程建设应立足本土文化
“我们不能随意地漫步在世界教育制度之林,就像小孩逛花园一样,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采一些叶子,然后指望将这些采集的东西移植到家里的土壤中,便会拥有一个有生命的植物。”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霍力岩说。
在霍力岩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历经两次大规模向国外学习的浪潮,分别是向苏联学习直接教学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向欧美学习活动教学的自由主义教育模式,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是曲折前行和渐进发展的有机统一。
“应该让中国课程服务本土化并东风西渐。”霍力岩表示,在今天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学前教育应该尽快形成具有原创意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走出一条全球化时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民族化道路。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认为,文化与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课程緣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因此,儿童在课程中学习也就是在文化中学习。“然而,近几年来,幼儿园的课程越来越趋同,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丢弃与自己本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与知识,造成儿童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
“前年到一个乡镇中心幼儿园调研,正赶上朱老师在教大班幼儿认识‘高高的水杉树,只见十多名幼儿围坐在老师身旁,眼睛看着前面黑板上贴着的水杉树图片,听老师讲述树的结构、用途等。”侯莉敏讲起曾经看到的一幕,事后她和朱老师交流,问起“为何不带孩子认识幼儿园里有的树木呢”,朱老师说教材上没有安排认识这些树,至于能不能把水杉树换成园里的桂花树,朱老师表示没有想过。
基于何种文化的课程才是适宜幼儿园的?对此,侯莉敏认为,不同幼儿园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课程资源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不同。“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向外扩展的,学习就应该首先从本土文化到地域文化,再走向多元文化的融合。”(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