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负荷模型解析同声传译

2015-07-05尚张立

2015年9期

作者简介:尚张立(1992.7-),男,安徽合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运用认知负荷模型解析同声传译。

摘要:在同传的过程中,译员几乎总是容易接近其认知极限,而出现的失误大多源于认知饱和,即各项任务的处理超越了其可能应对的能力。吉尔认为在同声传译的过程当中,包含了三種脑力活动,即听力理解L、短期记忆M和翻译输出P,另外还需要协调能力C来协调好上述三种脑力活动。只有对此四项脑力活动有了深入分析,才能便于进一步找出应对策略,故本文将利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对同声传译的过程进行解析,为寻求应对策略提供思路。

关键词: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脑力活动

一、引言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是一项难度极高,强度极大的翻译活动,要求译员几乎要与原语说话人同样的速度,翻译出其所说内容,也即要求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听力理解,短时记忆以及译语产出的整个过程。吉尔是当今口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所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关注译员在进行同声传译过程大脑处理信息能力和注意力的分配,从而可以帮助译员运用部分技巧来降低大脑负担,合理分配精力,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二、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

“认知负荷模型”是由吉尔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并逐步将其发展起来。吉尔认为,由于口译活动强度高,信息量大,译员在处理一些基本问题时,也表现不佳。因此,译员往往不仅会在信息量巨大,专业素养要求颇高的专业会议上出现失误,甚至在一些难度低,内容简单,信息密集度不高的口译场合也表现糟糕。同时吉尔还指出,对于“错译”和“漏译”这样看似低级的错误,往往不仅仅学生译员会犯,专业译员甚至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译员也会犯错。为了分析出同传活动困难的原因,给译员以帮助,帮助其解决困难,吉尔开始了研究。

首先,他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并从译员经常碰到的基本问题出发,目的是让“翻译人员能够思考出更好的传译技巧以及应对手段从而能够收获更令人满意的传译结果”。(吉尔,1995:159)

为什么吉尔要构建出“认知负荷模型”这一理论呢?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口译活动强度巨大,在进行同传活动时,人脑高度紧张,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信息处理,但往往处理能力有限,故而时常会出现失误,表现糟糕。

早在吉尔之前,Printer(1969)就提到过口译的不佳表现与过重的工作负荷有一定联系,有相当部分的研究人员相信这样的欠佳表现是同短时记忆有关联的。后来有研究人员通过聚焦“关注度,人脑的自动翻译和非自动翻译”,沿着心理学的切入点对这样的现象作出了解释,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吉尔,1995:161)从而把吉尔的理论用实际证明结合了起来。

由于在翻译时,人脑的关注度不同,因而在处理能力的分配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性,这都属于是非自动翻译范畴,而有的内容就不需要这样的关注度,大脑自动就可完成这部分内容的翻译。如果翻译过程中对脑力及关注度的要求超过了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传译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在吉尔看来“同声传译中的翻译是由非自动翻译决定的,为此,也就有必要根据翻译任务对译员提出的能力要求去构建一种模式或者模型。”(吉尔1995:162)

三、同传时大脑关注度的分配

在吉尔看来:“研究人员可以假想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存在着一种脑力活动,尽管说研究人员也并不知晓人脑是如何进行解码原语,再重构出译入语这样一种过程的。”(吉尔1995:93)。因此,吉尔认为同传过程包含三个脑力活动和一种协调能力(C):三种脑力活动分别是:“听力理解(L),短时记忆(M)以及译语产出(P)。吉尔认为在这三种脑力活动是影响到同传表现的最主要原因,并为此展开论述。

1.听力理解(L)

吉尔在其模型当中指出,所谓的听力理解也即由听力和理解两大部分组成,包括译员通过耳朵接收到原语信息,理解隐藏在语言外壳之下的原语意义,从而整体理解出原语内涵的整个脑力过程。(吉尔1995:162)

由于同传要求译员几乎要对原语发言者进行同步翻译,故而需要译员在收听原语之后,快速且高效的对原语进行分析解码,经重组之后再输出。琼斯认为,在同声传译时,整个的脑力活动过程可以总结为四个过程,即先听,再理解,拨开原语外壳掌握原语的内涵和意义最后进行译语的输出。(琼斯,1998:71)

2.短时记忆(M)

译员在收听到原语信息之后,会将信息暂时存储在大脑之中,这样的记忆往往不会特别长久,我们称之为短时记忆,译员会将这些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筛选,选出有用信息,尽快进行解码并输出为译语,当然,译员也可能会忘记这些短暂记忆下来的信息。(吉尔1995:93).

同传对翻译人员的短时记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如大脑在关注度平衡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短期记忆信息缺失,甚至遗漏关键信息,造成漏译,甚至导致整个同传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3.译语产出(P)

译语产出是一种脑力活动,包含了从翻译人员想好译语表达到表达出译语这段过程。(吉尔,1995:93)。即译员接收原语信息,了解意思之后,组织译语并输出译语的过程。

四、结束语

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对上述三种脑力活动进行了界定,即在同传过程中,三类脑力活动,即听力理解L,短期记忆M和翻译输出P以及协调能力C会影响到翻译的表现,而由于同传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语言是非常具有灵动性的,故对每种脑力活动的具体分配时间等是完全不能确定的,需要协调能力加入其中,使三种脑力活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在同传过程中,往往会是一种,两种,或者三种脑力活动同时在起作用,因此对脑力的总体需求就等于上述三种脑力活动和协调能力之和。

总而言之,在同传过程中,每种脑力活动所占翻译总需求脑力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如若原语内容简单,内容为译员所熟悉的领域,抑或原语为译员的母语或熟练掌握的语言,则在同传时,译员在听力理解方面所耗费的脑力就少。反之,如若原语信息量大,原语发言者发言速度快,加之所述内容为译员不熟悉的领域,那么此时会对译员的短期记忆构成极大的考验,倘若再对所翻译的内容精确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則译员还需要更为精心的组织语言,那么会对译员的翻译输出提出挑战,也同时会对译员的短期记忆构成不小的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同传过程当中,往往需要的是各种脑力的彼此协调才能合格的完成翻译任务,如若不能合理分配好大脑精力,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可能会造成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影响到翻译的整体质量和译员的表现。(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1994,“The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in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Dollerup,Cap & Annette Lin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Insights,Aims and Visions.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5.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107-112.

[2]Gile 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Jones,Roderick,1998.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St.Jerome Manchester,UK.

[4]Moser-Mercer,B 1997 Beyond Curiosity:Can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Meet the Challenge?In Danks,J.H.et al(eds)Cogntive Processed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Sage Publication,Inc.

[5]Wilss Wolfram,1999.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the 20th century,Focus on German,John Beb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Amsterdam/Philadelp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