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墨子的认识论思想

2015-07-05张蕊

2015年9期
关键词:认识论墨子

作者简介:张蕊(1988-),女,汉,双城,硕士,黑龙江大学。

摘要:墨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和封建制交替的冲击下,提出了“兼爱”、“非命”等主张,修正了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其理论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墨子的理论及观点,属于经验论的认识论,为后期墨家发展为较为系统的逻辑学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墨子作为一代哲学家,其思想仍有落后和消极的一面,但对待中国古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样的人物,我们应该从历史出发,在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的前提下,再来看墨子经验论的认识论,在学习其先进性的一面的同时,让墨子理论和观点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出更多的余热。

关键词:墨子;三表法;认识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即史称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封建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农业、商业、手工业及科学技术等也顺应时代的进步而得到了长足发展的机会,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都在这一时期集中的体现了出来,这些因素都作为一种推动力,促进了中国哲学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

一、墨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是中国新旧社会更替的时代,由于奴隶制及封建制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冲击,以及当时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哲学得到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为后期的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和成长的养份。在这一时期,墨子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以“辩”的形式纠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儒家思想。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者,提出了这一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墨子名翟,鲁国人,约生于公元前475年死于公元前395年,曾是一个个体劳动生产者,作为工匠,有比较高明的技术造诣,后来上升为“士”,并成为墨家的创始人。他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价值的标准,同时提出了“兼爱”、“非命”、“非攻”、“尚同”、“节葬”、“非乐”等哲学思想,这在当时都是较为先进的思想。墨子所提出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诉求,客观上主要是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利,同时其思没有脱离以天命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肯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有利于贵族的剥削和统治者的专制压迫,因此其思想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而言,墨子所提出的“兼爱”、“非命”、“非攻”、“尚同”、“节葬”、“非乐”等哲学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墨子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进一步通过墨子的“辩”,从而学习其认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发展,以及哲学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所产生的作用,对于学习以墨子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比较系统的逻辑学说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二、三表法

墨子在其著作中根据“辩乎言谈”的要求,提出了衡量一种学说的是非的标准,即墨子所谓的“三表”。“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2]

墨子认为这三表就是衡量一种言论的真伪是非的三个标准。墨子所说的三个标准,是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体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墨子所提出的三个标准是统一的。在这三个标准中,第二个标准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老百姓的亲身体验就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化。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也是以直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实际运用看其效果,也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经验反馈,可以说是第二个标准的具体化。墨子认为直接的感性经验知识是最基本最可靠的,任何抽象的概念和认识都需要通过感性经验的检验。

墨子的“三表”,是中国古代的经验论的认识论,对中国本土的逻辑学说的创立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墨子运用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对孔子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从而进一步的证明了墨子对其提出的“三表思想”的运用。墨子批评孔子的“生而知之”论,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肯定一切知识来自“耳目之实”的闻见,认为圣人存在并有其作用,但是,圣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同时强调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贤良圣智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墨子在其著作《所染》里所提到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3]。墨子还运用唯物主义经验论,批判了孔子的“以命为有”的命定论。孔子认为富贵贫贱都是生来如此、上天确定的,但是同時又提倡后天的学习,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墨子针对这一矛盾的说法进行了批判,正如其在《公孟》中所说的那样,“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4]

三、墨子认识论的价值

墨子以感性认识作为其认识的来源以及真理的标准,可以算作是一种朴素的经验论,这在春秋时期是比较先进的思想。虽然墨子对感性认识的分析有些地方比较模糊,对抽象思维的分析也比较零碎,但这并不妨碍墨子作为一名思想家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时至今日,其思想仍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墨子作为一名个体劳动生产者,其时间较长,同时其技艺也较为精深,但是随着墨子成为一名“士”,这一身份的变化虽然导致了其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变化,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墨子所提出的理论必然与其出身及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他所希望和祈求的是没有战争、人人兼相爱、天下和睦的太平日子。他主张由智者贤者统治贱者愚者,维护等级制度,因此在客观上主要是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墨子时,也应考虑到当时的历史情况,包括统治阶级、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哲学的发展水平等因素。从而从更深层次的理解墨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所提出的经验论的认识论。

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包括个体劳动生产者出身却成为一代哲学大家的墨子,当然也包括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恕为仁的标准的孔子,以及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论的传统并开创了在我国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的老子等等。这些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似的人物,以其个人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以他们的超人的智慧和思想,為当时的人们乃至今日的我们,指出了一条哲学上的康庄大道,循着这些大家的脚步,我们才能在哲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历史上至为强大的唐王朝的一代圣主唐太宗李世民,对其殿上的直谏诤臣魏征所作出的评价,是“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用铜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用来整理好一个人的衣冠,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使一个人端庄齐整;用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了解历史上的兴盛衰亡,成败得失;而用一个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明白自己的对错,严防自己出现错误。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三面镜子的辅助下,终成就了大唐盛世,时至今日,遍布世界的“唐人街”,仍可见到盛唐当年的风彩一般。而墨子在其著作《非攻》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见解,“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这里他也强调要通过历史的学习和了解,通过过去的经验记载和流传下来的知识,来作为真理评价的标准之一,即墨子“三表”中的第一个“表”。

四、墨子思想的局限性

墨子生活在春秋时间,距今已有约两千四百年了,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墨子这一类哲学家的出现,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限制了墨子思想的发展。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很发达,而墨子早年作为一名小生产者,其成长的环境也对其思想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因此墨子所提出的思想,有其必然的缺陷,也就难免出现“消极”、“落后”的一面了。

历史的发展,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在这一历史时刻,作为一名思想家,墨子的选择只能是“保”,还是“变”,显然墨子选择的是“变”,也就是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劳动小生产者能饱食暖衣,安居乐业,过太平日子的生活”的政治诉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逐步完善的,时至今日我们也不能完全解释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当时的墨子也一样,对于不能理解的事,不能解释的事,将其归为了“鬼神”一样的存在,也就是他所说的“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变有人死而为鬼者。”[5],这里他了原始的宗教思想,承认并肯定了鬼神的存在。但这也不能说明墨子的无知,而应把这一问题归结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所产生的落后一面。这同墨子肯定“君权神授”,支持“天子”论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充分理解春秋时间的社会、经济、军事、人文、科技等条件的情况下,再看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其实,于当时而言,相比于“落后的奴隶制”,封建制是可以接受的;相比于为了兼并而兴师动众侵略无罪之国的攻伐,有道讨伐无道的暴君的所谓的诛是被认可的;相比于儒者所提出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6],“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7]是更科学的;相比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8],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是更可信的。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的问题,在春秋时期要求墨子摈弃封建制、破除迷信,显然是不合理的。

五、理性对待墨子的认识论

在看待墨子时,我们更应该从历史出发,学习并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科学发展条件等,对其哲学观点进行研究,并“以史为镜”,将其有用的理论和观点与当今社会的一些实际相联系,更好的促进我们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哲学的发展。墨子经验论的认识论,现在也仍有其有用的一面,其“三表”仍可为我们所学习;其从功利主久出发所提出的“节葬”和“非乐”,虽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甚至其中的节约精神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谋而和”之处。

墨子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固然有其落后和受局限的一面,但是,学术研究和探讨是没有国界的,同时也不应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批判。在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时候,首先肯定的是,墨子不是圣贤。在学习但不全盘接受墨子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前提下,更多的,我们可以理解墨子,作为一名封建制度下的哲学家的理解,作为一名造诣非凡的个体劳动生产者的理解,作为一名墨家学派创始人的教育家的理解,作为一名没见过飞机的有神论者的理解。

我们理解墨子的局限,学习墨子的经验论的认识论;我们“看到”墨子的错误,赞同墨子的“节葬”、“非乐”。在墨子的经验论的认识论的基础上,我们会更好的理解“逻辑学说”,我们会把这些应用到当今的社会中去,让二千四百年前的一盏明灯,为我们继续照亮前进的路。(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1页.

[2]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96页.

[3]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1页.

[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89页.

[5]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5页.

[6]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15页.

猜你喜欢

认识论墨子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墨子破云梯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