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露地黄瓜应提防黑星病
2015-07-05刘志福
刘志福
我省露地黄瓜应提防黑星病
刘志福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欧洲、北美与东南亚地区等地严重危害黄瓜生产,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荷兰等国曾出现黑星病大流行。2006年3月2日、2009年6月4日,农业部把黄瓜黑星病列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多个地级市曾发生或正在发生。河北省及周边的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曾发生,我省的石家庄、唐山、邯郸、承德在1990年以前就有有关黄瓜黑星病的报道,报道中多数为保护地黄瓜。
2008年7月24日,张家口市桥西区东窑子镇孤石村露地黄瓜发生黑星病(此村全部种植露地蔬菜),虽然采取了药剂防治等措施,但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中,黄瓜黑星病始终没有被铲除。所幸的是此村菜田面积较小,2013年因城建等原因,所有菜地全部停产,而且此村周边没有菜田,黄瓜黑星病没有蔓延。
我省不仅要重视温室、大棚等保护地黄瓜黑星病的防治,而且也要提防露地黄瓜黑星病的发生。现将黄瓜黑星病的寄主范围、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露地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寄主范围
主要为害大棚黄瓜,也为害露地黄瓜,能侵染笋瓜、甜瓜、冬瓜、南瓜、节瓜、西葫芦、佛手瓜等其它葫芦科植物,还可侵染茄科的番茄、茄子及豆科的芸豆。
二、为害特点
黄瓜全生育期均可染病。幼苗期发病,在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染病,叶片病斑开始为近圆形病斑,一般大小为2—5毫米,病斑干枯呈现黄白色,后呈褐色,病斑穿孔或开裂,呈星状纹边缘;茎蔓染病,形成椭圆形或长圆形或不规则条形斑,后变凹陷、龟裂,呈暗褐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黑灰色霉层;瓜条染病初为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凹陷病斑,多疮痂状,后期发生龟裂,初期流出乳白色胶状物,后变为琥珀色,干燥后胶状物易脱落,病瓜一般不腐烂。
三、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潜伏在种皮内越冬。黄瓜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水和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连续阴雨寡照、空气湿度高及低温有利于黑星病的发生。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植株上有水滴的情况下发生严重。根据经验,张家口市郊7月中下旬,发生连续阴雨天气,最低气温在19℃左右时,如果存在病原菌则露地发病可能性大。
四、露地防控技术
1、加强植物检疫,选用无病种子,严禁在病区繁种和从病区凋种。
2、广泛培训宣传。在各级植保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及菜农中广泛宣传黄瓜黑星病为害的严重性、为害症状、防治方法等,提高警觉。
3、选用抗病品种。高抗品种有津春1号、中农13号,抗病品种有中农7号、中农11号等。
4、加强田间管理。与非葫芦科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3年以上;施足底肥适时追肥,注意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去掉底部老叶,增强光照和通风,提高黄瓜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
(1)药剂浸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冲净催芽,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2)7月份进入雨季,植株上早晚有结露时,要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乳剂1000倍液等进行药剂预防,如果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外焚毁,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2%BO-10水剂15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6000倍液,7—10天1次,连喷2—4次。几种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桥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