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努力开创全省农业工作新局面

2015-07-05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

河北农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产品农业

河北省农业厅厅长 魏百刚

农业要闻

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努力开创全省农业工作新局面

河北省农业厅厅长 魏百刚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1998年底,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央提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0年,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条件下,中央要求必须把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2002年,面对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农产品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就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这次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立足经济步入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主动适应、全力推进。

一、充分认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现实意义

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我省主要农产品产量虽均居全国前列,但产业大而不强、结构全而不优、效益增而不快、体制稳而不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攻坚期。全省干旱半干旱农田6000万亩,中低产田比重达58%,总体上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3∶1,低于全国1.9∶1的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8000亿元,分别是山东的22%、河南的53%;土地流转率22.6%,低于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弱散问题突出。只有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才能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跨越。

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这些年我省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登上670亿斤台阶,“菜篮子”产品全面增产,成绩来之不易,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或达到上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刚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亩均水资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形成了7个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施用量大、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畜禽粪污、农膜治理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这些问题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倒逼农业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破解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制约这两道“紧箍咒”,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目前,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价格,对小麦、玉米等补贴支持已接近加入WTO时的承诺上限,主要农产品价格和“黄箱”支持都遇到了“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也在不断抬升,人工、农机作业等费用上涨较快,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价格居高不下。在两块“天花板”和一块“地板”的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特别是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加剧,“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依靠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和农民职业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才能实现农业节本降耗、提质增效。

二、牢牢把握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方向

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上来,由主要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资源禀赋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切实承担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应尽责任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

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省作为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要以86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实施“稳夏增秋”行动,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提升主产区生产水平,集中力量把小麦、玉米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作物保住。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发展杂粮生产。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渤海粮仓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高大面积增产能力。加强病虫害防控,减少灾害损失。配合国土部门开展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首先从大中城市周边开始推进,严守耕地红线,保住农业发展的命根子。

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现代农业必须是质量安全的农业。我省是京津市场主要农产品供应地,抓好质量安全责任很重。要坚持标本兼治,“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环京津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监管,健全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投入品源头专项整治,启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大产品监测和质量追溯力度,构建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新机制。

要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坚决扭转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要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保护力度,坚决执行耕地保护、禁牧轮牧、休渔禁渔制度,让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要立足节本增效、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生产,加强畜禽粪污、农膜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推动农业农村环境联动整治,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要更加注重优化调整结构,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必须是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立足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壮大蔬菜、畜牧、特色水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知名品牌。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形成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附加值。

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给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根本要靠农业科技创新。发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研发、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区,集中攻关、研发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示范基地,形成快速转化应用通道,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立种业联合攻关机制,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强畜禽、水产品种选育改良,提高自主育种和良种供应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农业机械,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物联网应用示范、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要更加注重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和体制支撑。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发展土地入股、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融合发展,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更加注重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现代农业必须是开放的农业,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农业发展。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面向京津开展项目、资金、科技、人才全方位合作,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建立我省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便捷通道。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要面向京津,放眼世界,引进来、走出去一起抓,积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业加工品出口比重。

三、突出抓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重点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稳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意义重大。全省农业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突出稳粮增收工作重点,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开放发展三个薄弱环节提升,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农业节水与面源污染治理四场攻坚战,壮大畜牧、蔬菜、特色水产品、食用菌、中药材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发展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努力推动河北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9300万亩以上,总产665亿斤以上,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稳量提质,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周本顺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每个县都要抓几片现代农业园区,按照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厅将尽快提请省政府出台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五个统一”,推广园区管委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强化金融支持,认定、提升、打造一批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和休闲观光为一体、多模式、多功能的高效生态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片,在环京津地区创建10个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园区。充分发挥石家庄整市和12个整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以市县为单位对现代农业进程进行评估。

2、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今年是土地确权登记全面推开的第一年,要认真落实农业部即将下发的工作指导意见,及时召开现场会,多层级开展培训,每个设区市选取一个县整建制推进,年内全省完成确权登记4900万亩,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0%。九大美丽乡村片区510个村和环首都7934个扶贫攻坚村实现全覆盖,这是省委提出的要求,各地要主动对接、优先安排。尽快出台我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实施意见,加强省级流转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出台我省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完善各项扶持政策,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3、深入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控作出新贡献。在去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今年突出抓好“两项重点、一个扩大”,重点推广热效率在70%以上的清洁高效燃烧通用炉具200万台,其中补贴推广新型炉具70万台,带动市场销售130万台;重点在适宜地区建立符合乡村和农户实际,有效推动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收、储、运、加工运营模式,对乡镇机关、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推广秸秆压块、打捆直燃、煤改地热、水源和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替代。扩大农户煤改太阳能、煤改地热、地源、水源和空气源热泵、碳纤维、沼气等多种燃煤替代方式的使用规模。优先在环首都周边县、11个设区市周边、铁路公路两侧和美丽乡村重点片区集中连片推进。狠抓质量监督检测,坚决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农户家庭。

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认真总结去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将地下水超采治理农业项目实施范围,扩大到衡水、沧州、邢台、邯郸、石家庄5个设区市和辛集、定州2个省直管县,共涉及70个县(市),新增农业节水面积661万亩,重点推广冬小麦节水品种600万亩、水肥一体化41万亩、小麦保护性耕作20万亩,实现新增节水3.63亿立方米。认真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000万亩,建设11个节药增效控害技术示范园,推广低毒生物农药,开展统防统治,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开展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完成1500家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比重提高到40%以上;建设11个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区废弃地膜回收率达到85%;启动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县建设,综合利用率达到95%。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

5、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今年粮食生产要坚持一个“稳”字,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以86个产粮大县和620个万亩示范片为重点,继续开展高产创建,要把绿色理念贯穿于高产创建全过程,着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技术,培肥地力。实施“稳夏增秋”行动,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升主产区生产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渤海粮仓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高大面积增产能力,确保全年粮食产量达到665亿斤以上,力争保持在670亿斤的水平。搞好粮食生产服务,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积极与国土部门配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6、开展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落实国办通知和安全县创建活动为抓手,强化市县政府责任,带动面上监管体系健全和监管水平提升。今年选定开展试点的34个“菜篮子”产品主产县,要切实落实属地责任,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机制,形成一套有效管用、可复制的监管模式,努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的样本区。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监测能力。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重点治理动物饲养滥用添加剂、抗生素和蔬菜生产滥用高毒农药等行为,强化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

7、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粮油、畜牧、蔬菜、果品、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全年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达到100个。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开发新型优质健康粮食产品,推动粮食产业升级。抓好储藏窖、烘干房、冷藏库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减少损失,提高综合效益。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引导企业强技术、创品牌,发展冷链物流、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建立农业产业化股权投资基金,构建安全有效的运营模式,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8、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变化,坚持稳定猪鸡、提升奶业、加快发展牛羊、做强特色养殖的思路,科学规划生产布局,推动主要畜禽品种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3000个规模养殖示范场和100个省级种养结合示范园,提高养殖效益。扩大乳粉企业生产能力,抓好50个乳粉用奶牛场建设,推动100个奶牛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型,指导企业与奶农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完善奶价形成和保护机制,防止奶贱伤农。实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提升10个母牛养殖大县、12个大型母牛养殖场扩群和繁育能力,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带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畜牧业链条经济发展,抓好20个省级和38个市级链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全省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9、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发展安全。目标是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为此,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实施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开展消毒月和补免周活动,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抗体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加强热季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发布预警信息。制定我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指导意见,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提高化制、发酵处理比重,年内达到30%。加快市县畜禽定点屠宰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企业屠宰标准化,强化日常监管,确保肉品安全。

10、加快蔬菜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市场预警和产销衔接水平。蔬菜是我省的主导优势产业,具有产量大、面向京津、生鲜供给、季节效应等特点。今年重在提质增效,稳定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设施蔬菜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支持130个标准园升级改造,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紧密跟踪蔬菜市场行情变化,建立预警发布制度,加大生产指导力度。提升产地市场功能,建设集中产区田头市场,组织100家合作社进入大型批发市场,发展社区直营、电子商务新业态。组建应急促销服务群和基地联盟,推动产销一体化发展,提高冀菜京津市场占有率。

11、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推进水域生态建设。认真贯彻农业部渔业视频会议精神,强化捕捞渔船管理,严格执行船网指标“双控”、捕捞许可、休渔禁渔制度,清理整治违规渔具,巩固“绝户网”治理成果。调整作业结构,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发展远洋远海作业,新建远洋渔船21艘,远海作业渔船达到1000艘以上。建设6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3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增殖放流苗种30亿单位以上,最大限度修复自然渔业资源。

12、加快食用菌和中药材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食用菌和中药材是我省近年来兴起的特色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今年要着力打造山坝错季、环京津和冀中南食用菌优势产区,全省栽培面积发展到28万亩,产量240万吨,产值突破130亿元;建设部级良繁基地2个、标准园20个,提高菌种繁育、集成研发、成果转化、产销衔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在35个万亩以上中药材生产大县,创建100个省级示范园,在滦平县建设万亩中药材核心区,加快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全省中药材面积发展到185万亩,销售收入达到90亿元;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加大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力度,为建设中医药强省贡献力量。

1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尽快出台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事企分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创新育种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把我省种业做大做强。发挥好11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水平。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方式,建设农技推广云平台示范县70个、示范基地300个,形成紧密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扩大项目覆盖面,重点向美丽乡村九大片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万人、认定1万人,启动实施万名青年职业农民创业计划,增强农民创业增收的能力。

14、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升农业依法行政水平。继续深化农业执法体制改革,拓展综合执法领域,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推行大农业综合执法或行业综合执法,建立行政执法与行业管理、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新机制,建设好、使用好农业综合执法这个公共平台。开展农业执法规范化创建活动,年底前70%以上的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稳定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推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

15、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粮食和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全面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强化示范县建设,重点推广玉米机收、机械化植保、收获后烘干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快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玉米机收率要达到75%以上。深化农机购置补贴管理机制改革,简化程序,规范操作,严格责任,确保便民利民惠民。落实好首批11.9亿元补贴资金,补贴机具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初加工业、节水农业延伸,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规范农机鉴定程序,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机。全面推广春、夏、秋三季深松作业模式,确保完成1400万亩作业任务。继续开展农机合作社建设年活动,提升发展活力,发挥好作业平台和支撑作用。

16、深化农垦改革,加快农垦事业发展。我省有32个国有农(牧)场,拥有耕地570万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农垦改革发展政策性文件,制定我省实施意见,坚持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方向,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脱毒马铃薯、小麦良种、高端乳制品、优质稻米、水产品等垦区特色产业,发挥组织化程度高、社会体系健全、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优势,加快集约化生产、市场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步伐,走大龙头、大园区、大品牌的路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17、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没有农业信息化,就不可能建成农业现代化。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扎实推进。今年,要依托河北农业信息网,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化平台,年内建成农业政务、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12316三农服务热线”、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接入、品牌农产品追溯管理五大系统,全面开展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市场预警、质量监控、信息发布和专家咨询服务。抓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直接应用,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18、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研究出台促进农业开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合资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快资金、品种、技术、装备、人才引进步伐。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品、畜产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加强农业“走出去”指导支持,明确农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以中东欧、“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到境外办企业、建基地、搞贸易,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力,提高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的水平。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