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射电天文训练营亲历记(下)
2015-07-05王洪光
□ 王洪光
澳洲射电天文训练营亲历记(下)
□ 王洪光
上一篇说过训练营十分注重交流,体现在几个不同的环节,包括组织集体活动,讲课过程中的互动,茶歇和午餐时的交流等等。训练营组织了三次集体活动,有第一天傍晚的草地保龄球和晚餐,第四天的晚宴和第五天的森林公园远足。
有趣的保龄球和知识竞赛活动
第一天集体活动并非单纯的聚餐,还组织了体现团队合作的游戏,值得一提。
在晚餐前是保龄球活动,地点选在纳拉布赖(Narrabri)小镇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保龄球俱乐部。草地保龄球是澳洲比较流行的一种运动,在草坪上十米开外放一个白色的目标球,投手把饼状的保龄球贴着草皮滚出去,球停得离目标球越近,得分越高。保龄球的两侧轻重不一,滚动到最后会划出弧线,需要一些技巧。学员和授课教师们自由组合,七八个人一组,随性地玩着,喝着啤酒聊着天。训练营的人来自很多地方,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印度、西班牙、荷兰、中国等,所以会听到不同口音的英语,不同的故事。保龄球很快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图1 射电天文训练营合影
当晚餐开始后,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来自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部门(CASS)的菲利普•爱德华拿出了一沓纸,宣布将要进行六轮的知识竞赛,涵盖音乐、体育、天文、地理、文学和常识,规则是每张餐桌为一个队,在十分钟内集体完成问卷,胜者奖励巧克力。整个餐厅里有七八张桌子,每桌八九个人。在剩下的时间,餐厅里热火朝天。组织者特别编排了一些和训练营有关的题目,例如有一道题是要求把若干词汇重新排序,变成和本届训练营有关的词,其中最难的一个是“Brainwork”。这个词难倒了几乎所有人,有的人在餐巾纸上写满了字母,翻过来看过去。最后菲利普宣布答案:Robin Wark——本届训练营观测实践环节的讲课人,众人恍然大悟。
知识竞赛似乎是澳洲天文培训中比较流行的活动,在2014年7月份澳洲天文学会年会的暑期学校中也用上了。比赛题目中穿插与天文和训练营有关的问题,增强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增进了团队合作的氛围,这是训练营强调的。
图2 访客中心外的膨胀宇宙雕塑
观测星空
第四天在天文台举行的晚宴让学员们有机会在南半球美丽的星空下进行交流。当天夜空晴朗无云,大气宁静度出奇得好。天文台工作人员吉米搬出了那台道布森望远镜放在草坪上,立刻引来众人围观。天文台位于南纬30度,当时天蝎座已升到比较高的位置,而火星正位于天蝎座,与红色的心宿二交相辉映。土星则位于不远的天秤座。那台道布森的成像质量不错,在众多观测对象中,球状星团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满视场密密麻麻的星点,宁谧中透着庄严和神秘。当晚和默奇森(Murchison)天文台一位工程师的聊天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有机会了解到中国交付平方千米阵探路者望远镜阵列(ASKAP)项目的射电天线的工作情况。
图3 访客中心外的星系中心黑洞与吸积盘雕塑
图4 访客中心外的银河系模型
和不同的人交谈十分有趣,在我接触到的学员中,玛格丽特•夏普,也就是我来训练营的火车上见到的那位瘦小老太太,是最为传奇的一位。她头发已经花白,到了享受老年人交通优惠的年纪。她是一位语言学者,研究多种澳洲土著人语言文化,著有两本土著语言的词典。她还是一位作家,写了三本小说,两本是基于她对土著文化的研究,一本是关于一个超级英雄的故事。我们对她参加训练营很好奇。她解释说,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就对天文感兴趣,而语言学和土著文化是她的另一个兴趣。她自认为在语言学方面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该是追寻另一个梦想的时候了,于是她申请成为澳洲新英格兰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生。这次参加培训,是希望学习用天线阵来做她的博士课题——银河系一氧化碳云的研究。老太太研究的劲头一点不输给年轻人,我和她分在同一个实践小组,她是提问最多最活跃的一个。在训练营里,我听到不止一个学员对她敬佩有嘉。
除了研究,训练营中也可以接触到天文教育和科普。一天午餐时间,我和科廷大学一位博士生聊天,谈到了她组建的科廷大学天文社团,这时一位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生莎拉也加入了进来。原来她是澳大利亚天文学会科普与教育分会的学生代表,正尝试推动澳洲大学天文社团的活动。今年8月我参加了澳洲天文学会年会,旁听了这个分会的工作会议,对他们积极推动公众和青少年天文科普的举措和成果印象深刻。我最感兴趣的是有些机构和大学开展了将一线科学研究与中学生天文教育结合的项目,例如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部门(CASS)的Pulse@Parkes项目,是将帕克斯(Parkes)天文台64米望远镜向中学生开放,做脉冲星的研究课题,而麦考利大学的成长空间项目,其中的天文子项目是用2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做中学天文师资的培训。这些项目强调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想传递给中学生,而不仅仅是天文知识。在悉尼天文馆,经常有一些悉尼大学等高校的天文博士生和本科生做志愿者,为公众服务。我向莎拉介绍了同澳洲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部门(CASS)计划明年在广州举行的Pulse@Parkes活动,基于共同的兴趣,我们也讨论了可能的天文科普和教育合作。
观看天文科普展品
第五天早茶,我被访客中心旁边露天的科普展品吸引了。前几天忙于听课,忽略了这些有趣的东西。这些展品围绕着访客中心三面排开,有银河系、黑洞和膨胀宇宙的艺术雕塑,配有解说,还有一个像太阳灶一样的射电望远镜模型。转动那个小望远镜,对着太阳的时候,电流表就有读数。这些是天文台科普展品的一部分,在访客中心里,还陈列着澳大利亚致密天线阵(ATCA)六面望远镜的模型,以及一个用于空间甚长基线干涉的天文卫星模型。听天文台秘书介绍,平时来这里参观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培训期间不再接待游客。不过这五天中还能看到几个游客自己开车进来。
图6 天文台访客中心内陈列的ATCA模型
在和秘书的聊天中也听到了她对澳大利亚致密天线阵(ATCA)未来的一丝担忧,关于这一点我在澳洲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部门(CASS)访问期间听到了许多。澳大利亚致密天线阵(ATCA)已经有26年的历史,和其它早期建设的射电望远镜一样,在澳洲全力建造下一代望远镜的背景下,它们也面临着被关闭的可能。特别是澳洲现任联邦政府为了大幅度缩减财政赤字,提出了紧缩开支的政府预算案,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许多研究机构和项目都受到了冲击。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虽然最终确定继续运行现有的设备,但为了确保平方千米天线阵(SKA)项目,老设备的运行经费、设备更新、人员投入都不同程度地被压缩。澳洲人的性格就像他们的天气一样开朗,但这些望远镜的未来还是不时地折磨一下他们的神经。
图5 访客中心外的简易射电望远镜模型
这次的培训总体上感觉非常实用,使初学者能够较快地入门。这次经历也让我在教育和科普方面有许多感触。就科普而言,结合这大半年我在澳洲的所见所闻,澳洲天文界对科学传播的重视程度,学者和学生在天文教育与科普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天文普及的多层次性都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同时也需要看到他们的先进是经过了许多年的积累。随着我国65米射电望远镜、贵州FAST望远镜等射电天文大设备的陆续建成,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形成优秀的培训系统,科学群体也能更多参与大众和青少年的天文教育和普及。
(责任编辑 张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