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勒市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初探

2015-07-05普爱明张品英

绿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弥勒河流面积

普爱明,张品英

(云南省弥勒市林业局,云南 弥勒652300)

1 引言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指出: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喜湿生物生长,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并经过认定的区域。湿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传承文化、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弥勒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喀斯特地貌发达,蓄水性能差,湿地资源有限。因此,在保护现有湿地面积的基础上扩大湿地面积,是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2 湿地资源现状

根据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结果,弥勒市8hm2以上的湿地斑块74个,湿地总面积3605.74hm2,占国土面积的0.9%。重点湿地斑块6个,面积880.32hm2,占湿地总面积24.4%,有湿地2类2型。湿地2类即河流湿地面积408.13hm2,人工湿地面积472.19hm2。2型即永久性河流面积408.13hm2、库塘面积472.19hm2。重点湿地涉及湿地被子植物种类8科11属11种,主要植物群系类型为马缨丹群系。一般湿地斑块68个,面积为2725.4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5.6%,有湿地2类4型。2类即河流湿地面积543.05hm2,人工湿地面积2182.37hm2。4型即永久性河流面积504.65hm2,季节性河流面积38.40hm2,库塘面积2164.24hm2,输水河面积18.13hm2。一般湿地植物分布零散,涉及湿地植物群系29个,26科,66种植物,主要群系有双穗雀稗群系、李氏禾群系、酸模叶蓼群系。

弥勒市湿地野生动物有鱼类5目9科26种、软体动物3目7科8属11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1目3科5种。稻田、冬水田湿地仅作面积统计,弥勒市水田统计面积10587.4hm2。

3 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湿地面积萎缩功能下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增长,部分湿地被侵占。特别是河流湿地甸溪河,大量的面源物投入河中,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湿地功能下降。近年来,年降水量逐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加大以及连续的干旱使得地下水被超量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弥阳镇卫泸村委会的长塘子水库现在变成三七地,竹园傎者甸村委会水库变成玉米地。另外河流湿地的能源开发,使许多水生生物丧失了天然栖息地,导致种类和数量减少。

3.2 湿地保护意识淡薄污染严重

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人们对湿地还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法制观念淡薄,把湿地看作是荒地、废地,对湿地的利用大于保护,不少人在湿地挖沙取土,改变了天然湿地的功能。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就直接排入河流,湿地周边群众随意抛弃废弃物品,还有来自工业、农田化肥农药及大量污水导致湿地污染严重。

3.3 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未明确

由于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综合协调机制,各级政府部门也缺乏对应的管理机构。目前,河流湿地一般作为放牧地使用,人为活动频繁,未能作为主要保护对象进行管理,人工湿地除风景区城市供水的洗洒水库、雨补水库、太平水库、湖泉生态园等,都承包出去用于养殖业发展。

3.4 资金投入不足

湿地保护和管理资金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保护所需资金无着落,严重制约了湿地保护队伍建设、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湿地保护不能规范化、科学化。

4 湿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4.1 加强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建设

目前急需在湿地管理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建立湿地管理协调机制。成立湿地资源保护办公室,健全由市发改局、市农科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涉及湿地保护的重大事项及相关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形成各司其职、部门联动、衔接顺畅、齐抓共管的保护格局。

4.2 明确职责分工

市林业局负责该市湿地保护的指导和监督,研究拟订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特别是防护林的营造;市发改局负责统筹协调湿地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立项审批和支持保障工作;市农科局负责组织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相关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和水田、水产池塘湿地保护、恢复的监督管理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湿地规划、调查、监测、保护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资金保障工作;市国土局负责涉及湿地的用地审批工作,并做好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市规划局负责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湿地避让保护工作;市环保局负责湿地水环境监测,对湿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以及湿地周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河流、蓄水区、输水河湿地的保护、恢复和管理工作,以及湿地生态用水的配置与管理等工作。

4.3 积极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工程

根据弥勒市湿地分布特点和生态主导功能,恢复建设工程以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科学修复湿地,增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十三五”期间,湿地实行属地管理,划定全市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各乡镇公示明确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湿地目录。新增湿地面积200hm2,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区2个,重点构建“一江、一河、一湖泉”的管理保护格局。

(1)建立国家级重要湿地1处,即南盘江,位于市境东、南、西部边缘,入境全长250km,平均流量207m3/s(枯水期27m3/s),市境年径流量41.08亿m3,是该市与相邻县市的交界地带,河床低,对其开发利用尚少,是珠江水系的上游。该市有责任、有义务实行退田还江、退养还滩,两岸建立大型生态绿化保护带,严格控制排污入江和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安全,维护湿地调蓄功能,为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繁荣作出贡献。

(2)建立省级湿地公园1个,以湖泉生态园为中心,总面积272.51hm2,涵盖大树龙潭、红河水乡、白腊园坝子、租舍水库、东风长塘子水库,5个斑块基本连成一片,以休闲、旅游、文化为主线,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湿地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相交融,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弥勒市湿地的深厚文化内涵。

(3)建立市级重要湿地1处,即甸溪河,甸溪河是弥勒城市文化空间的蓝色纽带,贯穿弥勒中心腹地,全长117km,平均流量25.127m3/s,年径流达7.61亿 m3,面积388.37hm2。是弥勒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灌溉的主要水源。对其河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修复塌陷,营造护岸林带,控制污染,维护湿地的自然特征,为弥勒市绿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4 加强湿地保护科技支撑

依托弥勒市湿地保护成员单位的技术力量,建设湿地资源观测实时监控系统,对全市范围湿地生物群落、种群、物种类型、水体质量等进行定点、定时、定位监测,通过对监测到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分析,更好地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5 强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强化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涉及湿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提出明确评价意见,确保不因开发利用活动降低湿地水质。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对湿地保护的监管,组织力量对违法占用、开垦、填埋及污染湿地的情况进行检查,依法制止、打击各种破坏湿地的行为。

4.6 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市林业局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对于普及湿地知识、推广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要发挥湿地周边群众的作用,使湿地区的居民主动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来,逐步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4.7 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湿地保护管理经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利用湿地进行旅游、开发等项目应按比例缴纳湿地建设保护费,接受社会公益捐赠,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规范管理湿地保护经费,为我市刚刚起步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明哲,刘伟红,刘 钊.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刍议[J].甘肃科技,2011,9(18):15~17.

[2]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红政发[2015]8号)文件[R].红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15.

[3]云南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R].昆明:云南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013.

猜你喜欢

弥勒河流面积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怎样围面积最大
图像·历史·信仰——五个庙石窟第1窟弥勒经变研究
河流
弥勒市总工会:抓紧抓实城镇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面积最少的国家
流放自己的河流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