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特点中的应用
2015-07-05刘文军
谢 刚,刘文军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自贡 643000)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特点中的应用
谢 刚,刘文军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自贡 643000)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研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特点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大脑中动脉存在有动脉瘤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及数量,并将M2分叉处动脉瘤分叉的角度与正常的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3-5段肿瘤2个(2.9%),M2远端段肿瘤7个(10.3%),M2分叉处肿瘤49个(72.1%),M1段肿瘤10个(14.7%)。左右两侧MCAA的发生部位对比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M2分叉处肿瘤分叉角度为(141.34±28.41)°,而正常大脑的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为(98.21±21.36)°,两者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脑左右侧的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相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2处多发MCAA,且其发生率会随M2分叉角度的增加而增加,VCTDSA在MCAA的特点分析中有较高价值,适合临床推广。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致死率极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瘤、颅内狭窄或闭塞等,其中以动脉瘤最为多见,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便占了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0%。相关研究表明[1],MCAA多见于大脑中脉分叉处,而针对分叉处的解剖学特点与动脉瘤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仍尚未深入。本次研究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大脑中动脉存在有动脉瘤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分析VCTDSA收集的图像,患者MCAA发生部位、机理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大脑中动脉存在有动脉瘤的患者65例,共68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DSA介入栓塞证实。6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56.1±4.6)岁,右侧出现MCAA 32个,左侧出现MCAA 33个,有3例患者双侧均出现MCAA。将40例经VCTDSA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正常者 (80个正常M2分叉)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54.5±3.2)岁,经CT扫描大脑动脉均正常发育且完整,无既往病史。MCAA分类方法:M3-5段,M2远端,M2分叉处和M1段[2]。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行VCTDSA检查。扫描参数为:100KV,转速为1.2r/s,扫描视野为20-24cm,螺距0.529mm,层厚0.615mm,探测器宽度为20mm。图像重建层厚6.00mm,层距6.00mm,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处理。
1.2.2 图像处理及分析
利用ADD/SUB软件[3]对减影后的数据进重建性,重建采用三维容积再现、二维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方法,多方位重建大脑中动脉。由我院两位经验丰富的神经放射医师对患者M2分叉处肿瘤分叉角度及80个正常M2分叉处角度进行测量,测量共分三次,最后取其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侧动脉瘤的分布及数量,测量80个正常大脑中动脉M2分叉角度及65例患者68个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动脉瘤分叉角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对角度进行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对组间对比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若所得结果为P> 0.05,则两组之间差异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若P< 0.05,则认定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CAA发生部位
M 3-5段肿瘤2个(2.9%),M2远端段肿瘤7个(10.3%),M2分叉处肿瘤49个 (72.1%),M1段肿瘤10个(14.7%)。左右两侧MCAA的发生部位对比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CAA发生部位
2.2 M2分叉处角度测量对比
患者的M2分叉处肿瘤分叉角度为 (141.34± 28.41)°,而正常大脑的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为(98.21±21.36)°,两者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67,P<0.05)。正常大脑左右侧的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相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Z=0.78,P>0.05)。
表2 M2分叉处角度测量对比(n,°)
3 讨论
MCAA破裂常导致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者甚至死亡。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MCAA常发生在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 (72.1%),但当前研究仍未能发现导致MCAA发生在此处的解剖学特点。目前,Ferguson等提出的有关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最被人所认可,其主要机制为:血流动力学产生压力、搏动力以及剪切力,从而对脑动脉分叉处顶端的内弹力层造成损伤,中层的缺损也因此逐渐扩大、局部出现膨胀,最终形成动脉瘤[4]。本次研究针对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及图像采集采用的是VCTDSA,该技术简便快捷,且对肿瘤的显示直观,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有无创的优势,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由于MCAA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相互结合导致的,与血管解剖、血流动力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此次我院所收集的病例数量过少,因此本次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对动脉瘤分布及大脑中动脉分叉处角度的影像学分析,能提高人们对动脉瘤形成的了解,并为动脉瘤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清晰的影像依据。
[1]谢惠,覃川,吕发金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特点研究[J].重庆医学,2014,24(2):155-157.
[2]谢惠,吕发金,张丽娟等.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1269-1273.
[3]张金玲,王雪红,马志文等.迭代重建方法在低剂量全脑灌注CT成像及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探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31(5):449-452.
[4]石建成,刘怀军,赵林等.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10):1401-1404.
R816.1;R732.2+1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2.04
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