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合导师制”的环境工程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与思考

2015-07-04孙磊赵晖王义栋夏东升

信息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环境工程生产

孙磊 赵晖 王义栋 夏东升

【摘 要】根据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复合导师制”的环境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我校环境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方向。新的体系在优化现有课程配置的前提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思想,把企业基因引入整个专业实践培养环节,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

项目编号:2014JY053;项目名称: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创新能力培养与改革

前言

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女士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将环境问题再一次被国人热议。伴随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同时,环境工程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90年代末高等学校扩招的东风,我国已经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腾飞。但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上仍是需要持续提高的。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高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该计划致力于高层次、高素质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当前国民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由之路。 2012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正式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何依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理念培养人才,如何塑造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完善的工程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校结合纺织印染行业特色和环境工程领域实际,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领域进行的“复合导师制”试点改革进行总结。

一、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要求

1、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沿袭了传统书本教育模式,重视理论教育,重视自然规律的认知,依然沿袭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参观实习几个环节。但是,一成不变的教授内容,千篇一律的实验过程,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实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变差。另外,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知识老化严重,有些实验项目甚至早已在实际生产中淘汰。而具有一定创新要求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虽然以学生自由试验为主,但仍旧偏向验证而非探索,这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依然与工程实际脱节严重,难以真正培养学生依照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自发性的工程实践能力。

2、现有实践课程的改革要求

针对目前实践课程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在国家层面,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科技兴国的主力军,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这一连接理论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生产重要环节,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在企业层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青年人占整个社会比例逐年缩小,这与我国高速平稳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需更多年轻人的现实背道而驰。如要破解人口红利的减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唯有提高生产率,而这根本即要求高等学校可以培养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走出校门就能在企业上手的技术人员。而对于学生,他们的目标更加鲜明而直接。“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等新闻不绝于新闻媒体。为什么人才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却如此难就业?也许这以目前高校培养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毕业而不就业不仅是学生个人美好年华的损失,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此,为了培养贴近实际生产和研究,能适应现代企业要求,具有相应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我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中采用“复合导师制”,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引入企业基因,从教学目标引向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基于“复合导师制”专业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复合导师制下实践课程体系的制定

实践课程体系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得到培养的基础。旧的实践课程从属于理论课,为理论课的验证性补充,并未真正达到实践课程对学生应有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实践课程的目的多与理论课为基础,而非实际社会生产和研究,这是导致课程体系与实际相脱节的原因之一。而复合导师制的采用,将企业的科研、生产人员引入到实践课程体系指定的过程,为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具有实际应用的基因。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引入了福建祥鸿印染厂、方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工作在一线生产科研的总工程师、技术研发经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际生产科研经验,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提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意见,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际生产科研能力。

2、复合导师制师资队伍的建设

复合导师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高校中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又进入高校教书,自始至终从未进入过企业参加一线实际生产科研。另外一方面,企业生产科研一线的总工、高工们,他们已工作多年,很难避免知识陈旧甚至过时的难题。如果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企业生产科研人员理论知识落后,培养一个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具有一定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校不仅请企业人员来校深造、参与科研项目,而且创立“青年教师实习项目”,鼓励教师进入至少到企业参加1~2年实际生产、科研工作,从合作企业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企业人员懂理论,学校人才熟技能”的目的。根据最近两年“复合导师制”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他们来自企业和高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生产科研经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复合导师制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

大学教育,究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知识,而又能将其应用于社会生产的专业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在这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检验其所具备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复合导师制”的引入,评价不再是单纯的考试、报告,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普通的实验教学开始,涉及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至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程皆有企业基因在发挥作用。从实践目的开始,包含课程准备、课程进行到最终的课程报告,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师实践经验为线索,实现全过程指导与评价。通过该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将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积极性,应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成为社会实际生产科研需要的实用人才。

三、“复合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催生的“复合导师制”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依照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的“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目标,改变旧有的书本教学、试卷考试的培养模式,将企业基因从头至尾直入其中,抓住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中心,从企业实际入手,以工程案例、科研探索为主要形式,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转移,提升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造就适合实际生产科研的创新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此培养模式训练,将企业基因深深植入学生们的思维,使学生们充分了解了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际生产应用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联系二者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实际生产和研究,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随着“复合导师制”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的实施,我校环境工程学院全面推进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青年教师下企业产学研,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依托我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理论和工程研究项目,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充分利用学校扎实理论基础和企业丰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有序穿插,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包含2014年“大学生挑战杯”、高水平學术论文和专利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学生中的“示范专业”。

四、结语

“复合导师制”利用了高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并将其优势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创新创造能力学生的体系。通过“复合导师制”的试点应用,业已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符合社会生产应用实践要求的新型大学生,他们可以走出校门立刻投入实际生产和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复合导师制”开阔了我们教学眼界,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论指导实际,实际丰满理论”的客观规律。

“复合导师制”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企业基因贯穿其中是其主要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逐步扩展至其他工科专业和理论教学过程,以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具有高水准创新和创造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导师制环境工程生产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