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和优化措施
2015-07-04李凌之刘书庆
李凌之 刘书庆
【摘 要】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建没中原经济区。本文运用相关数据对河南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描述,然后,提出有关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设想,进而总结出河南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民办高等教育
一、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得益于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抓住了高校扩招的大好机遇,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增大。据《河南省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河南省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3.04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20.42%。
从表1中可知,从2011年到2013年,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学校数和在校生数获得了不小的发展,学校人数从2011年的33所发展到2013年的35所;在校生数从2011年的25.89万人发展到2013年的33.04万人。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不能适应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需要,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也不适应。其主要表现为:
1.总体数量偏少,区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统计的数据,201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7所,其中公办普通高校92所,民办高校35所(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有17所分布在省会郑州市,3所在新乡市,许昌、周口、漯河、南阳和开封各l所,濮阳、鹤壁、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和驻马店尚没有民办高校,而92所公办高校在全省各省辖市是全面开花。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省辖市公办高校数见表2)。当前河南高等教育地域分布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发挥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相容性、互补性以及有益补充的作用,濮阳、鹤壁、济源、漯河和三门峡5个省辖市尚没有本科高校,濮阳、济源和三门峡3个省辖市只有1所公办专科学校,无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省的分布还极不平衡。这种非均衡集中布局状况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有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不利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辐射。
2.河南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能力不足
河南省民办高校是教师结构整体上存在以下问题: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过小,学士及以下学历教师比重过大,初级职称及无职称者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
在年龄年龄结构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年龄结构总体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态。老、中、青教师比例的失调,人才梯队的不合理、中年骨干教师的断层局面除了因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时间较短,自身缺乏积淀外,也与民办高校在物质条件保障、个人发展空间、教师成长环境的不完善有关。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初级及无职称者所占比较大。在学历结构方面,民办高校的师资主体仍是本科学历教师。一些新技术课程、难度较大的课程由于高学历教师的不足要么面临无人可上而停课的局面,要么赶鸭子上架让现有教师勉为其难。这种高学历教师的缺乏尤其是博士学历教师的奇缺的现状。与民办高校自身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密不可分。
3.各层次教育类型发展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目前,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经验,“宝塔形”结构是较为合理的层次结构。 目前(截至到2013年6月21日),全省共有35所民办高校,其中独立学院8所,在27所民办高校中,本科教育7所,专科教育20所,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现的是极端的“梯形”结构,即河南省民办高校尚没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且本科教育相对匮乏,仅占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25.93%,专科教育却占74.07%,发展趋于饱和。由此可见,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重心都明显偏低,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专科生比例偏大且特色优势不突出,民办高校培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4.科类结构分布区域化不明显,学科设置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相适应
中原经濟区建设需要开放的、新型的人才,而河南省民办高校当前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少。
河南民办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较窄,综合性和交融性不足,且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重专业外延、轻专业内涵的倾向;专业结构中文秘、财经和管理等文科热门专业与通用性专业所占比重偏大,重复设置现象比较严重;农学、理学类等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新兴专业和理工科应用专业规模偏小,与河南省先进制造基地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见表3)。二是民办高校缺乏对地方经济结构、市场需求和长远效益等问题的敏锐把握,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争相趋热避冷,出现专业设置趋同、就业人才饱和的状况,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措施
伴随着河南省经济的猛速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为建设事业投入越来越多的优质人才,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要紧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1.加大教育投入,鼓励民办高校多渠道筹资
为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河南省应顺应形势,结合国情和省情,加大教育投入,鼓励民办高校多渠道筹资,改善办学条件,并制定适当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办法,使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步伐相适应。
河南省政府每年应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校的力度,应单列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从民办高校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根据其特点,坚持以鼓励、扶持、引导为主。凡与民办高等教育有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性,深入民办高校,了解民办高校的需求,主动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消除歧视性政策。对已出台的扶持政策,加快落实的速度和力度,急民办高校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民办高校服务,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2.注重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建设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名校
河南省政府要把民办高校品牌发展战略纳入地方政治经济发展规划,确立教育优先、民办教育优先的“两个优先”理念,制定突破性的政策举措,把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层次提高纳入地方高等教育长远发展规划,遴选部分重点建设的民办高校,支持其双向突破。一方面要引领高端,比如获准硕士、博士授予权,培养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面向民生,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扶优扶强”的方式,建设一批各具品牌特色的示范性民办高校,进而带动其他民办高校的发展,最终形成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态势。
3.提高办学层次,开展梯度培养和特色教育
政府针对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薄弱,而专科生教育饱和的现状,要适当压缩专科生规模,稳步提升本科生规模,探索发展研究生教育。首先,要对民办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保持其数量的平稳发展,推动其质量的逐步提升。积极推动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办本科院校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立项建设。其次,要逐渐减少专科生的招生名额,包括成人教育也应搞层次高的“专升本”或继续教育。同时,积极鼓励职业型民办高校的发展,包括原来的专科学校转轨或成人高校改为离职的学校,省政府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统筹调整和审批权限,对此类学校在审批、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政策。
4.加强教师培养,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省政府应成为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政府可委托重点公办师范高校或其他公办高校专门为民办高校培养专职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对报考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师范生实行学费全免政策,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毕业到民办高校工作服务年限不应少于8年。建立民办高校教师“五险一金”由政府、学校、个人分担,政府为主的政策。建立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培养、进修、培训、奖励机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
李凌之、刘书庆,郑州科技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