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建筑如何融入现代建筑

2015-07-04章一苹

信息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建筑融入

章一苹

【摘 要】本文从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凉山彝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如何融入现代建筑当中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进而发现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使得既能传承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又能在现代性的大潮中突显民族特色光彩,并对其他少数民族建筑融入现代建筑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彝族文化;融入;现代建筑

引言

自古以来,建筑一直是容纳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一场所的结构布局也一直承担着人类所需的各种实用功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符合本民族生活、生产需要的灿烂文化和古代文明。而建筑作为反映各民族灿烂文化和古代文明的载体,得到了举世公认。彝族是四川凉山州的主体民族,其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其中锅庄、牛头、吊檐、浮雕等不少鲜活的文化元素,即使是在现代彝族建筑中也大放异彩,受到建筑界的普遍赞誉。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作实践中仍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笔者在创作彝家新寨的实践中有着深的体会。本文将以凉山彝族建筑文化为例加以探讨。

一、凉山彝族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

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石板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糯黑村。这一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为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盖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板房。这种房子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板垒砌,地板用薄石板铺成。该村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建造出比砖木、土木结构更为坚固结实,更为整齐美观的石板房。

瓦板房是大小凉山彝区的传统居住型式。有土墙和竹笆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以木瓦板二层,下层铺满,上层则于两板相砌处置一板,再用石块复压其上。木板用刀剖砍,不以锯解,便于雨水顺木板纹路而下。因木板起瓦之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寨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在彝族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村寨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

二、在传承彝族文化中,创作彝家新寨

在现代彝族建筑中文化元素在各种体量的建筑表现手法是不同的,其共性元素是色(红、黑、黄)、型(人和兽的造型)、图(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吉祥图案)。

将这三种共性元素巧妙的运用于创作,在具体的建筑创作中作者针对彝家新寨建筑类型分析另做出了具体的建筑创作。

第一类:公共建筑,主要是指彝家新寨的村级党政办公和村级活动场所,在建筑构思时坚持两个原则即为内部现代、外部体现彝族文化。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主体结构采用现代建材(包括砖、水泥、钢材)、装饰材料采用现代化材料和彝族装饰材料相结合。

第二类:庭院建筑,主要是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同时家中有三代人的家庭,为满足各个辈分的生活需求而修成前庭后院的庭院建筑(彝族是好客的民族前庭主要满足亲戚朋友聚会,后院着是农耕用具以及牲口圈舍)。

第三类:两层建筑,主要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富裕或者是家里人口比较多(彝族家庭基本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同样在平面布置上也秉承前庭后院的形式。

在上述三类建筑中,新寨的公共建筑就其功能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而言,要能表现彝族文化元素。在建筑构思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所谓共性就是充分挖掘彝族文化中既古老又传统、文化底蕴很浓、代表性很强的元素。

例如:太阳、牛角、山鹰、三锅庄、火把和各类图案,在色彩上把握好红、黑、黄三大基本色。所谓个性就是由于彝族的家支派系划分比较细,所以在共性的基础上有的家支更崇尚与其中几种元素,比如在处理浮雕时有家支更注重服飾花纹图案,有家支更喜欢人物形象图案。在色彩运用时有家支既保留红、黑、黄基本色,又引入色彩丰富的现代色;有家支更愿意做灰底黑面的人物形象浮雕处理。总之,在致虑个性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认真调研,尊重个性,按照这样的一种思路在昭觉县石里新村的设计创作中显得自如流畅。

昭觉县是原凉山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其彝族文化和文化元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其开化程度也比较高,对文化元素共性的认同感比较统一。

这为石里新村的创作时间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别是省去了个性的调研,在致虑石里新村村级活动室时满足活动室必须包括村党委办公室、村民活动室,而活动室又要包括阅览室和娱乐室。为使建筑民族化,功能安排现代化有机统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着力表现建筑的彝族文化。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游贯穿正面强、背面弱,两侧点缀的原则。正面强主要通过屋面(包括屋脊、檐口)和墙面来实现。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介绍正面创作。

屋面主要采用不上釉的深灰色筒瓦坡屋面,屋脊中央为红、黑、黄相间的圆形雕件,屋脊两端矗立两只山鹰,喻意着勇敢的山鹰永远向着太阳,彝族人民永远跟着共产党。檐口封檐板采用红、黑、黄色为主的图案。檐口下端安装纯手工的的牛头斗拱。墙面窗间墙采用灰底黑面的水泥砂浆浮雕,以人物形象为主,窗台线以下的墙裙采用简洁的灰底红、黑、黄搭配的图案。

除室内活动室外,在村级活动室的正前面修一块800平方米的小广场。广场中有一个直径2米的锅庄火堂,火堂边三块高度为1.2米三锅庄,平时就用比较长的树干把三锅庄围棚起来,中间树一支大火把。火把彝族年以及平时有贵客来时,把火把点燃就可以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对村民来说又是一个跳广场舞的好地方。

通过以上创作收到三个方面效果,一是完善基层政权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二是传承、发扬、创新了彝族文化和现代化建筑的结合;三是丰富自己的创作时间,积累的创作经验。

结束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凉山彝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仍然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在现代性和传统风格之间找到一个可以均衡兼顾的理想状态,从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瑶瑶.四川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2,(35).

[2]郭利芳.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观周刊,2012,(42).

[3]蔡波.论彝族漆器文化和毕摩文化面临的威胁及对策[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6).

猜你喜欢

现代建筑融入
论现代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花窗艺术研究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