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象州县郑小谷故居修复设计

2015-07-04陈显灵

信息周刊 2015年11期

陈显灵

【摘 要】本文介绍了“江南才子”鄭小谷的生平,叙述了郑小谷故居的现存概况,论述了故居修复设计的依据、要求、原则和方案,复原了故居昔日的规模、样式、体量、规制和风格,传承了我国南方清末民居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广西象州;郑小谷;清末故居;修复设计

郑小谷,原名存贮,字献甫,别字小谷,1801年生于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病逝于讲台上,享年71岁。他生性聪颖,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近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郑小谷14岁考中举人,35岁进士,授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后因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以“亲老乞养”为由辞官还乡,开始著书教馆。郑小谷先后主讲过广西的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孝廉书院、象州的象台书院、柳州的柳江书院以及广东的凤山书院、广州的越华书院,其门生遍及江南,被誉为“两粤宗师”。

郑小谷一生著作甚多,尚流传于世的著作有《四书翼注论文》、《愚一录》,《清咸丰十一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了《补学轩文集》、《补学轩文续集刻》、《补学轩文集外编》、《补学轩诗集》、《补学轩诗集续刻》等著作,同治九年还主纂《象州志》,成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一、故居现存的建筑概况

郑小谷故居,位于广西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委会白石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晚期,据《郑氏家记》载,原有建筑计13座56间,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由于世事沧桑,故居建筑群已残缺不存。现仅存门楼、主座、西笑亭、郑氏祠堂等5座大致独立不成群的建筑。占地面积11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4平方米。2008年6月,象州县人民政府将故居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各座建筑的情况如下:

1.门楼。门楼位于故居的南面,座北向南,面阔一间。进深两间,通面阔3.55米,通进深3.1米,占地面积11平方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墙体青砖砌筑,内外墙面批抹灰浆,一、二进深间设门墙,门墙居中开门。二进深内设阁楼,阁楼上门墙一侧设木窗,两山墙上设有砖砌十字窗;门楼原为青砖地面,内外檐有阶条石。

2.主座。主座位于故居中部靠南一侧,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进深两间。通面阔12.57米,通进深10.77米,占地面积130.33平方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青砖搁檩,前檐设廊,后檐设挑檐廊;明间中间靠后设神龛,前檐有隔扇,后檐设板墙,板墙中间开门。两次间内设阁楼,前后檐墙开窗。

3.西笑亭。西笑亭位于故居主座前,现存的西笑亭为2001年重建,是一座梁式圆攒尖顶六角亭,琉璃瓦屋面,占地面积9.08平方米。

4.郑氏祠堂。郑氏祠堂位于故居的西北端,由前座、后座、南耳房、小门楼组成的二进一院式建筑。前座为倒座建筑,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进深一间,通面阔13.02米,通进深5.86米,占地面积76.23平方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插梁式梁架结构,前檐设挑檐廊,明间前檐设隔扇,两次间设槛墙槛窗。

后座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面阔13.02米,通进深9.93米,占地面积129.29平方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插梁式梁架结构,前檐设廊和隔扇,前、后座之间有天井,天井宽13.02米,长2.94米,青砖铺地。天井两侧有砖围墙链接前后座山墙,围墙上开月门进出。南耳房与后座南山墙相连,坐东向西。通面阔2.79米,通进深4.44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南耳房为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夯土墙搁檩,内外墙面抹灰,前檐居中开券门进出。

小门楼为祠堂的进出口,与前座南山墙的后檐相接,小门楼宽2.15米,通高6.2米。其正面呈牌楼式的看面墙,墙上居中开门,门额上灰塑有“郑氏宗祠”四个楷书文字。

郑小谷故居共计13座56间建筑,除上述现存的5座相对独立而不相连的建筑外,其余辅学轩、养馀室、内库、外舍和列屋计8座38间建筑已全部倒毁不存。可幸的是,现存的这5座建筑其结构、样式、体量基本保存完好,为修复已毁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二、修复设计的原则、要求和依据

为了保护好这处名人故居,更好地传承当地的民居习俗和建筑文化,还游客一个完整的民居建筑群,特对郑小谷故居进行修复设计。相关修复设计的原则、要求及依据说明如下:

(一)修复设计的原则要求

1.修复的建筑要与现存建筑的在体量、样式、用材等相协调,使其在历史风貌上达到一致。

2.为了能达到恢复故居原来的历史风貌这一原则,在设计时注意恢复其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除了隐蔽部位可适当使用现代工艺和材料外,其它部位均采用当地的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设计。

(二)修复设计的依据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2.依据清末年间《郑氏家记》的详细记载:“居庐:正屋三间,西向。旧外用砖墙内用土墙,今悉易以砖,厅前后用槅扇,房左右用藻井,皆为。楼前为亭,曰:‘西笑,所以蔽西晒也。亭之左为内大门,亭之右为旁廊。屋北右廊二座,南向。旧只一进三间,今增后一进亦三间,中作过雨亭,后座题曰:‘养馀室,居子妇于此,盖内室也。屋南左廊二座,北向。旧只一进,今增后一进各三间,中作过雨亭,后座题曰:‘辅学轩,会宾友于此,亦书室也。

屋后排小屋,共十三间,皆西向。中三间宽如大屋长则缩,外齊大屋而上则卑,中亦为厅,左右亦为房。房外各空五尺地为走廊,后通巷路,前通旁舍,右走廊外迤北排小屋五间以附右廊,二间为内厨而其右五间为内库;走廊外迤南排小屋五间以附左廊,二间为外厨儿其左五间为外舍,各有横墙间之。内库则由右过雨亭之东墙开门入,外舍则由左过雨亭之东墙开门入。又其后隔一巷,复建一层,南至大门缭垣,北至平场缭垣,共为列屋十三间。如前屋皆西向,迤北四间为仓,置碓磨于此;中三间为厩,豢牛马于此;迤南六间,以二为闲房,庋什物,以三为住屋,居傭工。南缭垣北缭垣之内,有偏厦鸡栖豚栅咸取偏焉。”

3.依据现存建筑的建筑样式、体量和用料等进行设计。

三、故居修复设计的方案

根据《郑氏家记》记载的规模、朝向和间数,结合现存建筑的样式、体量和用材等进行修复设计,设计的方案大体将故居分为四个建筑组群进行设计,分别为:“辅学轩”、“养馀室”、“列屋”和“正屋”四个组群,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各个单体建筑均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青砖清水墙搁檩,正、垂脊饰以小博古,内外山墙饰以八字带和卷草纹。具体设计如下:

1.“辅学轩”组群。

(1)门楼两侧耳房。修复门楼两侧的耳房,门楼东侧一间通面阔2.78 米、通进深2.5米,西侧四间通面阔11.48米、通进深2.5米,单坡顶小青瓦屋面,青砖搁檩。

(2)前、后座修复设计。根据前文《郑氏家记》关于“屋南左廊二座”的记载,修复“辅学轩”的前后两座位于主座的南侧,座南向北,为二进一院式建筑,前、后座间设连廊相连。前座通面阔10.12米,通进深4.63米;后座通面阔10.12米,通进深3.97米。两座建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设灰堵头,青砖搁檩。明间为一层,前后设隔扇和横批。两次间为二层,前后檐为青砖砌墙,墙上居中上下各开一窗。各单体建筑室内的地面均夯筑三合土,前后檐用青石作阶条石,天井地面满铺青砖。

(3)外舍修复设计。据《郑氏家记》关于“屋后排十三间小屋”的记载,修复的“外舍”应位于主座的南面,建筑座东向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通面阔14.97米,通进深6.26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设灰堵头。青砖搁檩,前檐墙居中开门,后檐墙居中开窗。室内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阶条石,天井地面满铺青砖。

2.“正屋”组群。

(1)“西笑亭”修复设计。后期修复的西笑亭,从建筑风格和样式来说,与周边的现有建筑极为不协调,而且据现场采访当年参与拆卸该亭的老人说,原西笑亭位于主座前,为四角亭,四条柱子为砖砌,瓦面为两坡顶。因此,修复“正屋”组群的西笑亭应为四角亭,四柱用青砖砌筑。通面阔5.06米,通进深4.65米。双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檐口设灰堵头。抬梁式与穿斗式的混合梁架,地面四周的外檐,用青石作阶条石,亭内地面夯筑三合土。

(2)后座修复设计。据《郑氏家记》“屋后排十三间小屋”的记载,修复“正屋”组群的后座,应位于主座的东侧。建筑座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应与主座相同为12.56米,通进深6.26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设灰堵头,青砖搁檩。明间为厅,前檐设隔扇。两次间为房内设阁楼,前后檐墙居中开窗。室内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阶条石,天井地面满铺青砖。

3.“养馀室”组群。

(1)前、后座修复设计。据《郑氏家记》“屋北右廊二座”的记载,修复“养馀室”组群的前、后座,应位于主座的北侧。建筑座北向南,为二进一院式建筑。前、后座间设连廊相连,前座通面阔10.12米,通进深4.63米;后座通面阔10.12米,通进深3.97米。两座建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设灰堵头,青砖搁檩。明间为一層,前后设隔扇和横批,两次间为二层,前后檐为青砖砌墙,墙上居中上下各开一窗。各单体建筑的室内地面夯筑三合土,前后檐用青石作阶条石,天井地面满铺青砖。

(2)内库修复设计。据《郑氏家记》“屋后排小屋共十三间”的记载,修复“养馀室”组群的“内库”应位于主座的北面。建筑座东向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通面阔14.97米,通进深6.26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设灰堵头,青砖搁檩。前檐墙居中开门,后檐墙居中开窗。建筑室内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阶条石,天井地面满铺青砖。

4.“列屋”组群。

据《郑氏家记》“列屋十三间”的记载,修复的“列屋”组群,应位于主座的东面。建筑座东向西,面阔十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45.7米,通进深5.88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檐口设灰堵头,青砖搁檩。室内地面夯筑三合土,前檐用青石作阶条石,天井地面满铺青砖。因中间三间作为养牛马,故前檐设矮墙。其余各间用作住人或放置杂物,因而前檐均开门窗。

以上修复设计已毁的部分故居建筑,与现存部分的故居建筑结合,便得出了昔日故居建筑群的整体规模(图一),无疑是一处布局严密、颇具规模、风格统一的古民居建筑群。

四、结语

古建筑的修复设计一向比较谨慎,必须有理有据。本方案因留存的《郑氏家记》记载得比较具体细致清楚,已大体将故居的进数、间数、方向、名称、用途和用材等记录了下来。修复设计时,我们结合现存五座古建筑的体量、样式、结构和用材,并参考了该村老人的相关回忆,比较清晰地将故居当年(清末年间)的规模恢复设计出来,使故居能完整地展示和传承下去,为后人更好地了解故居的建筑情况提供资料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