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耕地粮食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07-04卞德鹏
卞德鹏
【摘 要】自国家全面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存在明显的后劲不足问题。本文基于吴起县1950-2005年的统计和调查资料,在分析50多年以来人口、耕地、粮食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基础上,探讨人口、耕地、粮食的互动关系,指出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发展对吴起县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及其原因,并提出实现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耕地数量;可持续发展;
粮食的生产离不开耕地,一个地区耕地资源、植物性产品的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产量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一定时期、一定生活水准下该地区所能供给的人口限度[1]。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中人口增长、耕地数量的变化、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在大尺度上的省际间可人口耕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但就退耕还林还草的县际间人口粮食耕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还缺乏深入研究[2]。
现选取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区建国以来人口、耕地资源、粮食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项目区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的提出建议。
1研究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连靖边,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地处107°38′37″~108°32′49″E、30°33′33″~37°24′27″N之间,面积3791.5km2,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牧过渡地带,地形地貌概况为“八川二涧两山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基于1950-2007年的统计和调查资料,建立人口、土地资源、粮食数据库,全面分析50年代以来人口、耕地、粮食产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探讨分析项目区粮食产量、人口变化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人口、耕地、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人口耕地粮食动态变化特征及预测
3.1人口的动态变化特征
根据1950-2005年人口资源数据库,全面分析50年代以来耕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图1可知,自1950年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吴起县总人口基本以線性方式高速递增,由1950年的3.86万人,激增到2005年的12.74万人,55a净增加8.88万人,增加了230%,年均增加0.161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解放后项目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据对项目区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显示,人口素质虽有明显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2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
3.2.1耕地总量的动态变化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据库耕地总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吴起县耕地面积总体上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然后持续减少变化过程(见图2)。吴起县耕地面积由1950年的33240hm2减少到2005年的20090耕地净减少13150hm2,减幅达39.6%;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水利条件的改善,1965年耕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点33413hm2;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当年耕地面积由32400hm2减少到20000hm2,净减少12400hm2,占1998年耕地面积的38.3%,是吴起县50年代以来耕地减少最急剧的阶段。
3.2.2人均耕地动态变化
建国以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总量的波动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除个别年份出现反弹回升外,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图2)。据统计,吴起县人均耕地面积从1950年的0.861hm2减少到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0.157hm2,55年净减少0.704hm2,减幅达81.7%,其减少强度远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3.3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3.3.1粮食总产量数量变化
吴起县粮食总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受粮食产量受气候、耕地面积、农业科技投入等条件的影响,年际间波动明显。通过图3可以发现,粮食产量由1950年的8400t增长到2005年的510891t,净增42689t,增长幅度达508%;其中1972、1982、1991年粮食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产量较上年有较大程度的波动,较上一年次有较大减少;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建国以来80931t的历史最大值。
3.3.2人均粮食数量变化
由图3可知人均粮食的变化曲线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曲线相一致,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个别年份年际变化大。建国以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总量的波动减少都是制约人均粮食增长的制约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总产量随之增加,人均粮食也呈现增长趋势。据统计,吴起县人均粮食从1950年217.5kg增加到2005年人均401.1kg,55a净增加183.6kg,增幅达84.4%,其中1998年人均粮食达682.7kg,是吴起县历史上的人均粮食最高峰。
3.4人口预测及粮食需求
吴起县人口总量呈线形增长(见图1),55a间净增加了8.88万人,年均增加0.1615万人,增长了2.3倍;虽然粮食总产量总体也呈现增长趋势(见图3),但较人口速度慢。现根据55a年来的人口数量和粮食总产量的统计数据和普查,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检验,分别预测出2015年吴起县总人口数量和粮食总产量[3-4]。
把人们的生活水平分为小康型和富裕型,其中小康型人均年耗粮500kg,富裕型人均年耗粮550kg,并参考吴起县2015年的人口预测数字,可计算出2015年吴起县粮食供需情况(如表1)。
由粮食供需平衡表可以看出,就吴起县现有粮食产量而言,要达到小康型和富裕型生活标准,则吴起县的粮食缺口分别为16440t和24070t,这就意味着将有3.29万和4.38万人的用粮问题难以解决。
4对策與建议
4.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素质
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下降,这种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合理区间以内,以减轻人口对耕地和粮食的压力。要着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宣传教育,建立优生优育的现代意识,强化基础教育,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的文化和科技素质,缓解人口压力。
4.2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由于退耕还林的实施,导致当地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虽然大多都属于坡度较大的耕地,产出率比较低下,但由于属于一次性、大规模的退耕,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在短期内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防止粮价大起大落,保护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同时采取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只有多方面手段的综合运用,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4.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造中低产田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将有更多的破耕地被还林还草,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只有提高粮食单产,不断增加水利设施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因干旱缺水导致的减产、低产。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确保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实行坡改梯、发展节水灌溉等中低产基本农田的改造措施,以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切实达到中低稳产高产的目的。
人口、耕地和粮食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粮食丰收,百业兴旺,粮食歉收,全局吃紧。为此,要广泛深入宣传,使全民充分认识人口、耕地和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强化耕地资源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晋科.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11).2278-2285.
[2]刘秀丽.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情景预测[J].干旱区地理,2013(1).84-91.
[3]刘洛.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2(12).1768-1775.
[4]张杰.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趋势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3).31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