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7-04岳桂英
岳桂英
【摘 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贸易及外事活动,加大了对非通用语或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为加快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非通用语语言文化、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非通用语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外语”和“双外语+专业技能(2+1+N)”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进“云南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发展,云南省提出了“桥头堡”战略。加上近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贸易及外事活动等,加大了对非通用语或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曉非通用语语言文化、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非通用语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以更高、更宽的视野来考虑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从1997年开始开设泰语课程,到2003年,逐渐提升为泰语专科和本科层次,隶属于我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下的泰语导游方向,2010年招收第一届泰语专业本科学生。2011年和2012年又相继招收朝鲜语和越南语专业本科学生一直以来,始终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作为立业之本。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和探索,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特色日趋凸显,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一、非通用语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校在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以泰语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质量相长,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从在课程设置上采取“3+1”模式、专业技能达标8项,到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2+1+1跨国式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2+1+N 跨国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专业技能达标要求的取舍更加合理和科学,更加注重交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水平。
(二)非通用语多元化人才培养嵌入多个专业(泰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泰语方向、英语)、4个专业方向(泰英、泰老、旅游泰语、英缅);新办专业编辑出版学等。我校开设的泰语、越南语、缅甸语等课程涉及工商、国贸、汉语言文学、财管类专业,全校选修非通用语课程的学生日趋增多。。
(三)公共必修课设置小语种模块。主要针对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针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多元化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公共外语教学部开设了小语种必修课课程如泰语、韩语等,旨在允许非英语专业学生选择修读小语种课程代替大学英语课程,学时和学分与大学英语课程相同。
(四)构建以强化专业技能为主的“双外语+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应用教学模式。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把泰语、英语、越南语等基础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把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优化组合,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突出对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实践教学贯穿泰语专业四年的学程中。如:泰语专业设有泰英双语、泰老双语和旅游泰语三个专业方向。把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向及课程,以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在就业时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构建以强化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技能+小语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目前,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编辑出版等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强化小语种嵌入的着力度,由选修调整为必修,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以出国学习为目标的模块,到目标国学习一年,完成相关课程学分、学习考察报告(或毕业论文);以继续学习为目标模块(分为国内考研和出国攻读研究生),以考研或目标国语言强化为主,完成毕业论文;以创业为目标的模块,完成创业课程、相关企业调查报告和创业设计。
二、以三方合作选派志愿者方式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能力
(一)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外事办公室每半年一次从各院(系)部选拔100-120名学习成绩优异,具有优秀汉语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以及一定外语(英语、泰语等)交际能力,有奉献精神,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的本校在籍高年级学生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分2个学年派遣,每次50-60人,作为汉语教学实习教师,派遣前往泰国春武里省50多所附属初(高)中、小学,以及东方大学附中教授初(中)级汉语语言知识,负有自愿支援当地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良好国际形象,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影响力,同时与泰国当地机构、社团组织、汉语教学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增加泰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增进泰国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友谊。
(二)自2004年以来,完成志愿者计划的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由泰方提供选派经费累积500多万元。主要内容是我校与泰国春武里府政府和泰国东方大学合作,已先后从各个学院系部选拔1000名高年级学生作为志愿者赴泰国春武里省附属初中高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成员是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泰语方向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支援当地汉语教学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泰语应用能力,受到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欢迎。
三、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办学机制
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办学机制,建立学院与泰国高校办学主体的联合办学体,实现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满足办学需求。依托与母语国高校的合作办学协议,同时建设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心平台进行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和交流,双方教师互换进行文化、教学交流为一个学期等形式。推广非通用语专业“跨国式交流合作”的成功经验,加快整个小语种的国际化办学进程,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学校与泰国院校的积极努力,已与泰国、越南等多个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泰语专业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大三时到泰国清迈皇家大学和曼谷正大管理学院、越南河内人文社科大学、河内大学等学校进行为期10个月的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泰语、越南语等非通用语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校将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的有利条件,密切结合国家桥头堡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需要,坚持特色办学,加大资源共享,依托专业优势,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国家战略对高质量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为云南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专业实践能力和国际环境应变能力的复合型和高技能的非通用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忠元, 陈丽珍.国际经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江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