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现象学中的主体性建构

2015-07-04李力

校园英语·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现象学主体性建构

【摘要】现象学是当代欧陆人文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思潮,可以说构成了当代大陆哲学的内在视野和方法论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建构,现象学凭借着对主体的精妙构造和对主体生活的深刻体验,建立了他们的主观人文世界,体现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现象学 主体性 建构 终极关怀

由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在“回到事物本身”口号下,现象学力图克服近代以来由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实证主义的泛滥而引起的哲学的危机。现象学统一性其实在于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方法的精髓就是对事物的自我直观,认为只有通过这种直观,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相,并以此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而这种自我直观必然少不了对主体的建构,所以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哲学之事情就是主体性”,“哲学之事情乃是存在者之存在,乃是以实体性和主体性为形态的存在者之在场性”。所以主体性问题是现象学思考的关键所在,不理解他们的主体性思想,也就无法领略现象学这道哲学风景线。

一、回来事物本身的主体性重构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古老课题,中西哲学从古至今对这个问题都有论述,哲学家提出了各种主体性思想。这些命题都发现了人的活动具有为我性这个显著的特征,所以馬克思也肯定了古代哲学在主体性问题上所做的贡献:“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驱赶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声音越来越响,哲学陷入了危机,而现象学正是对这次挑战的回应。传统哲学认为“事物本身”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而现象学家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他们不认为事物的表像和本质之间存在一层帷幕。因此,现象学不追问存在者是什么意义上的本质以及和现象的关系,而是生存论上的可能之在,是为了我而在实践创生中形成的世界之在,它不去静观存在者的本原,只是动态地展示一切存在者存在的状态,再用语言把存在的本性从存在的总体联系中描述出来。

因此,现象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它不是对世界本源的追溯,而是要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这种现象学方法来关注人本身的存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历史的目的等永恒主题。现象学的核心是以人的主体性来构造周围的世界,在筹划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主体性。因此海德格尔把面向事情本身视为现象学的路标,它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来理解人的存在本质。海德格尔认为,通过此在即存在者之存在——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显现出人的主体性。这样就把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主体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

“意向性”这一概念是胡塞尔说明人的现象直观的核心概念,它被认为是人的意识的基本结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这一概念在中世纪哲学中已经出现,后被布伦坦诺用来说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即认为心理对象的特征是被心灵所意象。胡塞尔的“意向性”则力图涵盖物理和心理、外在和内在的一切对象,他的更高目标是以此转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不是研究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而是认识对象是否是事物本身。那么如何判断认识对象是否是事物本身,那就要看这些对象是否是事物自身的显现。而这就要求意识显示的内容必须纯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出了“悬置”概念,也就是用排除法把属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固有的主观成见一一排除在意识之外,这样就会剩下没有实际内容的“纯粹”意识,也就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为:即使意识与外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因此,“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胡塞尔因此认为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

胡塞尔企图用“意向性”来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构性关系。进而通过对意向活动的分析来确定意识的对象,即通过意识的显现过程来说明现象。他对意向活动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区分:

第一,任何意识活动都具有“性质”和“材料”两个方面。性质是区别活动种类的内在规定性(如知觉、想象、回忆、判断等),材料是活动所具有的确定内容。

第二,意向活动的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理想的”和“实在的”。他特别用意识的意义理论来阐释什么是理想的意向活动,认为理想的意向活动是意义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意识材料是概念,概念是意义活动所建立的。

总之,胡塞尔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知识论。虽然他也承认真理在于意识与事物的统一,但是统一的基础却是意识的意向性结构,这是意义、知觉、判断和本质直观的统一。他强调意识的理想性活动相对于实在性活动的先在性。可以看出,胡塞尔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是比较抽象和绝对化的,他对人的理解基本上是一种纯意识取向,而且带有很明显的先验性和主观主义。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6:P12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54.

作者简介:

李力,1981年生,男,助教,陕西临潼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现象学主体性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