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研究
2015-07-04张唯佳
张唯佳
【摘要】本文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必要性与具体性、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与趋势三大理论性研究层面出发,对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系统化的剖析与阐述,力求为我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提供全面理性的思维辩证理论和艺术发展实践的多重参考。
【关键词】小提琴艺术;民族化;中国音乐;形成与发展
引言
小提琴的起源地是欧洲,是西方音乐中极其重要的乐器之一,其音域宽阔,音色唯美,具有极强的张力与表现力,在现代管弦乐队乐组中充当着十分重要且要求较高演奏技巧的角色。随着小提琴演奏艺术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必须面临一个民族化的问题。但是,小提琴民族化这项重要命题又是一项系列化、全方位的深层次系统工程。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法国人初次来华记事》(作者:法国人Francos Froger)中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十七世纪末),来自欧洲的传教士给遥远的东方古国带来了西方古老的小提琴艺术,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在中国的扩张也加速了小提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与传播,促使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到了德、意、法等多个欧美国家蓬勃发展小提琴艺术的十八世纪,中国的小提琴演奏艺术才刚刚起步。十九世纪初,很多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先进青年及艺术家开始逐渐重视中国音乐方面的发展,推广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创建单独、专业的音乐学科,积极留学西方学习音乐文化、理论与技巧,邀请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赴华演奏等,使我国涌现出数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李叔同、刘天华等。后来由于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音乐与小提琴艺术发展停滞不前。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小提琴选手在世界国际比赛里收获颇丰,才迎来小提琴艺术发展的高峰时代。我们必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及民族风格的作品,积极推动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进程。
二、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必要性与具体性
“思想”也被称作“观念”,是人脑中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人类的思想由人类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人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思想,就会获得强大的物质力量。换句话说,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民族化必要性是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前提。世界上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其艺术的生命与灵魂都落在了民族化三个字上。“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十九世紀俄国著名文学家赫尔岑如此说道。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也坚定地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甚至语言,离不开民族的历史发展。”
坚持落实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具体性是一项主要工程。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具体性被分为了三大板块:小提琴创作民族化的具体性、演奏民族化的具体性与欣赏民族化的具体性。其中第一板块又被细分为两个部分:艺术形式(风格、结构、手法、体裁、语言等元素)的民族化与思想内容(情感、主题、形象、事件、题材等元素)的民族化。不仅如此,这两个部分的民族化还要力求做到有机融合,完美统一,相辅相成,各有特色。第二板块被细分为演奏技艺的民族化与演奏风韵的民族化。整个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中心、关键、核心、凭借与依托都聚焦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上,一方面要达到演奏技艺的中西合璧,另一方面也要彰显中国悠扬独特的风韵与气派,切实落实到民族化的各个要点上。第三板块在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中被命名为“三度创作”,欣赏者为其“第三主体”。“一度创作”(作者)与“二度创作”(表演者)所缺陷的“意义空白”可以由“三度创作”(欣赏者)所填补。对音乐作品各个组成要素的欣赏、感知与领悟以及民族化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都是小提琴欣赏民族化的具体性的体现。
三、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与趋势
(一)创作主题、 背景方面
虽然小提琴是一种纯外来乐器,但在中国经过三百多年的广泛流传,艺术家们已经能非常好地做到“洋为中用,融贯古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渐使得中国作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而这些作品的基本原型则离不开中国民间故事、曲艺、古典诗词、歌舞剧选段等要素,基本都是从耳熟能详的社会事件、小说传奇中取材创作,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坚韧不屈,自然朴实、雅俗共赏的民族风韵和小提琴本身极强的表现性和旋律性。
(二)演奏技巧与编配方面
中国乐曲在遵守小提琴艺术内部结构的条件下,很多自由变奏被融入到节奏中,反复多次变化,在音型上也添加了很多不一样的特色。例如“滑音”、“颤音”、无节奏规律的“装饰音”等等,还有改编的新式旋律先投和新式演奏形态,都是借鉴了中国的传统五声调式旋律和模仿了中国的古典乐器或者戏曲唱腔特点。这也是中国乐曲与结构严谨、节奏规律的西方音乐的最大不同,同时也是西方乐器演奏中国乐曲立足于世界舞台的凭借。
(三)音乐创新与发展方面
近代中国的音乐创作者马思聪就是一个在小提琴民族化音乐创新与发展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将独奏和伴奏融合为一体,创作出一种罕见的音乐构想和创作手法,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开阔了眼界和思路。
四、结语
从一开始的“舶来品”小提琴到民族化的各类小提琴音乐作品,这一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见证了小提琴民族化道路中,中华民族的独特神韵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各类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我们在研究学习西方音乐思想时,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根本和需求,要记得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慢慢完成西方音乐到民族音乐的过渡任务,使小提琴艺术更加多元开放,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风韵。
参考文献
[1]李智.关于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一些思考[J].民族音乐,2010(5).
[2]张萍. 浅谈小提琴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理路[J].青年文学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