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如何体现审美性
2015-07-04陈桂秀
陈桂秀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之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被确定为《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首,新课标同时还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关键词】以审美为核心;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之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被确定为《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首,新课标同时还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呢?
一、注重教学环境的审美性
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包括音乐课堂上的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我们在教学中不僅要注重视听环境选择设计的优美,还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视觉环境包括教师的仪表形象、教室的装饰布置、课件画面的设计制作、板书展示等一切纳入人们视线的人和物。 比如,教师的穿着打扮要令人赏心悦目;教具的使用、课件的制作须讲究美观实效;板书设计要新颖独到,线条文字图画等都应该是优美而恰到好处的;音乐功能教室也要有音乐学科的审美特点,有时为适合某教学内容的需求还可以做些必要的装饰,创设一种情景,引起学生的遐想。比如,上《大海》这一课时,正好有个朋友画了很多的画,我便从中挑出了几幅地域形态不同、色彩各异的海景图片,摆放在教室周围,意味着把大海搬进了教室。这既对教室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学生可参观欣赏大海之美,可模仿表演大海之态。
听觉环境包括环绕于学生听力范围内的一切声响。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我们带给学生的视听内容更要讲究美感。因为好的音响能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诱发美感的产生。 比如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精炼,语气语调是否亲切而抑扬顿挫,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准确动听,能否打动学生,音响音像资料的音质是否清晰、悦耳,音量大小是否合适等,都是教师课前应该注重的审美特性。比如,在进行《大海》一课的组织教学时,我依据新授歌曲是四三拍的特点,其有意编一个一个三拍子的节奏带学生做,既是一种教学铺垫,其有趣的语言节奏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具有动感而又动听的三拍子韵律让学生的听觉受到感染,激发起大家的一种美感,一种骄傲——“我是最美的一个!”集中展现了孩子们可爱完美的群体形象,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二、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性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我们所选的教材要具有审美品质,能够唤起美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歌曲《大海》有诗一般美的歌词;一把小提琴奏出的音调似乎如蔚蓝的海水真的奔流于心,让你魂牵梦萦;那上下起伏的旋律让你思亲、想家,而你又似乎荡漾在温暖的海面或是飘荡在美丽的天空……这能让你生发出无限遐想的优美曲调,难道不是一份具有感人的音乐教材吗?
音乐教师不仅要会选择具有审美特性的教材,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并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一种强烈而浓郁的审美动力去感动我们的学生。《大海》的教学分为“聆听”与“表现”两大块。 在聆听部分我抓住教材中的三个亮点,即一首诗(歌词)、一幅插图画(意境)、一段小提琴独奏(旋律),展开“引提、激趣、启思“的教学环节:教师以深情的朗诵感染学生,以精心挑选的画展渲染情境激发学生,以不同情绪的音乐听辨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受大海的宽广之美、神奇多变的同时,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将融入审美教学中的新歌词、曲、节奏、节拍等知识技能,烙印在心了,所以在歌曲教唱环节,当我第一次声情并茂的范唱歌曲时,学生的眼睛里分明已经有了歌词描绘的憧憬,挥动的手臂上已经有了起伏的旋律线条,晃动的身体里也有了清晰的节拍。 我认为,当学生欣赏的审美体验达到极限时,其情感表现一定会真情流露,所以孩子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以自然优美而准确的歌声表达了《大海》的意境 。
三、遵循教学方法的审美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他遵循其“情感性—愉悦性—参与性”的审美原则,注重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自始至终让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中,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并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及审美体验 。
(一)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又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据情感性原则,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比如,教师在《大海》的课堂上组织教学的律动,就是依据情感性原则而设计的,在最短时间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这近似“朋友之间玩模仿游戏”的开课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神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当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响起,教师说要以诗一般意境的歌词朗诵作为礼物送给学生时,学生又增添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当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时,他们会十分愿意听从教师的引导,愿意主动去参与“聆听、想象、演唱、探究、编创”等活动,并大胆与同学分享大海的美丽与深情。
(二)愉悦性
众所周知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把握愉悦性原则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所以新课导入要新颖而不拖泥带水,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和煽动性,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赏识、激励学生的机会。教学过程寓教于乐,让学生愿意学,快乐的学。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并获得审美体验。每项活动的设计皆要以学生为本,参与性强、有实践价值,目标难易度适中,活动结果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三)参与性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他以情感、兴趣等心理为动力。关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活动,教师不能采取强制的方式,而必须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才会有效果。其实,参与性原则是以情感性、愉悦性为重要前提的,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都应该怀着对各项音乐审美活动渴望的心情,积极愉悦的投入。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替代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由快乐的参与意识,克服被动学习的消极心理。
在《大海》的“表现”板块,教师完全遵循了“情感性—愉悦性—参与性”的审美原则,采用“唱大海之歌”“演大海之态”“赞大海之美”的三种形式,多方激活学生的审美心理,想唱让他唱,想演任他演,想说由他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这里享受到了跟同伴合作的乐趣,获得了创新审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