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

2015-07-04郑昭玥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意义融合

郑昭玥

【摘要】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都是声乐中的主流,各有特色,演唱的方式,曲目以及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市场的逐渐打开与扩大,随之出现了近现代流派的作曲家。为了保留古典音乐的地位,又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在新出现的歌剧或声乐作品中,慢慢的出现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本文将以歌剧魅影为例,简要的分析两种唱法的特点以及融合。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歌剧魅影》;融合;意义

一、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意大利文Bel canto),又称之为“柔声唱法”,顾名思义,能演唱出柔美声音的演唱方法。它要求歌者闭合好声带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演唱。无论是低音还是高音,都要在同一支点上运用气息的流动与声带闭合的相互配合,使声音顺着一条通畅的管道从头部上方自然地放射出来。

意大利美声唱法始于16世纪末文艺复兴的欧洲,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是它的始发地,17、18世纪这种演唱风格不断完善、传播,在19世纪入黄金时期并达到顶峰。这种演唱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是意大利最早的一部歌剧,1600年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又一部歌剧——《犹丽狄茜》(Euridice)诞生。作曲家的不断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在此过程中,美声唱法也逐渐趋于完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就是欧洲传统声乐技术、尤其是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题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意在追求音质纯粹通透、音色柔亮圆滑、发声自如、乐句连贯流畅、旋律线条优美。在演唱技巧上要注意三大要素:呼吸训练,发声练习,歌唱语言。中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说明了从古至今的歌唱者们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要想发出优美悦耳的歌声是需要良好的呼吸方法和正确的气息运用做铺垫的。而这些是需要歌唱者的长期坚持和不懈的训练才能自如运用于演唱中的。高度规范的美声唱法在演唱时要求正确摆好喉头位置,稳定喉器,在低、中、高音时灵活适当地扩张可调节的共鸣腔体——口腔、咽腔、喉腔,加之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体——胸腔、头腔,声音会更富饱满,而且极具穿透力,因此,美声唱法演员在演唱意大利歌剧时是不需要麦克风来加强声音的穿透力的,这也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一大特点。而歌唱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执意鲜明地表达了作品文学内容和思想感情,直观地向听众呈现出歌曲意境。在声乐演唱时吐词清晰,声调准确、轻重缓急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都是我们声乐演唱者值得深究揣摩和学习的。

二、流行唱法概述

流行唱法(英译Popular Singing),是“流行歌曲唱法”的简称,又称之为通俗唱法。顾名思义,能被广大社会群体接纳、驾驭并流行传唱的演唱方法。它强调歌者自由、随意地用自己最本真的声音来演唱,从而达到个性的凸显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流行音乐最初起源于欧洲,包含了当时所有民间音乐种类,风格自由不受限制。19世纪工业文明在欧美大陆兴起,随之出现了新兴阶层、新兴文化形式,早期流行音乐就此形成。随着音乐题材的不断丰富,流行音乐在美国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爵士、布鲁斯、节奏布鲁斯、摇滚、民谣、说唱、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数字、化信息化传媒的迅速发展将流行音乐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流行音乐快速发展壮大,流行唱法也就应运而生了。二十世紀30年代,流行唱法已在我国港台地区广泛流传,后逐渐传入大陆,被广大群众所接纳、了解并学唱。起初,人们习惯称之为“通俗唱法”,为了与国际接轨,改称其流行歌曲唱法,即流行唱法。基于流行歌曲具有大众化、多元化、生活化、风格独特创新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体喜爱,尤其在青年群体中颇受欢迎。随着时间、事物的发展,流行唱法已逐渐形成了自有的一套独立发声体系。

流行唱法意在追求本质音色的自由演唱与真实情感的充分流露。在演唱技巧上,它与美声唱法基本一致,都讲究气息,发声与咬字的统一结合。气息是歌唱you的基础,基于流行音乐节奏自由,风格迥异的特点,在演唱中不仅要求气息连贯通畅,还要求歌者能灵活掌控呼吸急缓,这一点也是需要长期训练的。崇尚发声自然、口语化、对声音偏重情感释放的流行唱法在演唱时主要运用的是中低声区,而这一声区又比较接近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范围,从而在歌唱时能直观的与听众产生交流,以达到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感染效果。介于流行唱法的发声腔体主要在胸腔、口腔、鼻腔,所以发出的声音并没有像运用头腔共鸣的美声唱法那样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但现代音响设备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麦克风的运用充分扩大了其声音的传播范围,“说话式”的吐字方式加上自然随性的肢体动作,流行歌曲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它感染力,这种“音乐状态的说话方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值得声乐学者借鉴。

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乐剧《剧院魅影》为例

音乐剧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繁荣起来的通俗歌舞剧。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喜剧、轻歌剧和19世纪的黑人剧(Minstrel Shows)。由此可见音乐剧是在美声歌剧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来的。虽然,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形成了多元性、观赏性、综合性、现代性、娱乐性、商业性、艺术性等特点,创造出了新的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典雅与通俗的结合,精粹与细腻的结合。它将戏剧、音乐、舞蹈三大要素结合为一体,而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是吸引大众的最有力,最直接的工具,为达到“美”的效果,演唱者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娴熟的演唱技巧,也就是说需要借鉴古典歌剧里的美声唱法和现代流行唱法的一些技巧,将其融合成精华,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我们所知到的《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猫》《西贡小姐》被称为“四大经典音乐剧”,在这四部音乐剧中,《剧院魅影》成为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学习、演唱的重要作品。

(一)音乐剧《剧院魅影》创作历程

《剧院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改编并作曲创作。该音乐剧于1986年10月在伦敦西区首演,后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上演,长盛不衰,一举成为百老汇上演时间最久的音乐剧。因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2004年由乔尔·舒马赫导演的电影版本上映了,荣获多项国际音乐奖项,至今全球累计票房已超过32亿。

(二)《剧院魅影》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法国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讲述一位年轻的女歌剧演员克莉丝汀·黛也与躲藏在歌剧院地下室的“幽灵”(魅影)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魅影长期居住在暗无天日的剧院地下室里,在剧院里神出鬼没,有着科学家、艺术家的大脑却长有一张可怕的脸。他暗恋克莉丝汀,并下定决心让克莉丝汀成为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并占她为己有。可是克莉丝汀与年轻贵族劳尔从小青梅竹马,两人的再度重逢让克莉丝汀把魅影抛在脑后并与劳尔私定终身,这一切使得魅影恼羞成怒,并决定夺回克莉丝汀。剧情就在这一对恋人和魅影之间的爱与被爱中慢慢展开……该剧剧情一波三折,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贯穿全剧的几个经典唱段是带动剧情发展的线索。

(三)演唱形式的交融

在《剧院魅影》第一幕中,剧院女高音卡洛塔筑底仙莉夫人在私下演唱了《汉尼拔》第三幕伊莉莎的咏叹调——《Think of Me》,魅影为了让克莉丝汀演唱这首咏叹调,将大幕砸落在那女高音身上,演出当天克莉丝汀演唱的《Think of Me》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以上这一段剧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声乐演唱形式,前者是我们所知的古典美声唱法演唱 ,声音饱满明亮,头腔共鸣很强;后者的演唱形式则为音乐剧声乐演唱,融合了古典美声唱法和现代流行唱法,声音轻柔灵动,收放自如,叙事性强,头腔共鸣相对较小。对比这两种声乐演唱形式,后者在美声唱法基础上加入了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声音线条,情感表达都要比前者细腻,柔和更具感染力。这种汲取两种演唱方法的音乐剧声乐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上带来了更精彩的呈现,不失优雅高贵又能贴近人心,随着人文社会的发展也颇受广大观众喜爱。

《剧院魅影》中演唱的所有经典唱段都是在一定美声基础上加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来诠释的,演员在演唱时要求声音比较自然、放松、通畅、吐词清晰,讲究气息控制和声音的强弱对比,在歌曲高潮时要凸显很强的爆发力,情感表达上也要求相当细腻,轻重缓急也要处理得非常到位。在整个演唱中也运用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音响设备——演员通过麦克风,将感人至深的演唱进一步美化并在音量上扩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兼备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优点,当歌者在演唱中低音时,运用流行唱法表现出了声音的质朴与情感的纯真,具有很强的诉说性和亲和力;当歌者演唱到高音区时,则借助美声唱法,扩大腔體,使发出的声音更丰富饱满,具有更强穿透力,渲染了高潮,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戏剧性。在此音乐剧中,克莉丝汀与魅影所演唱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就能鲜明的展现出歌曲从开始在中低音区的低喃自语,到最后在高音、超高音区的感叹与兴奋的情节发展与情感走向。这种美声与流行相融合的唱法,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艺术性,加强了人物的情感起伏的抒发,句句植入人心的演唱,唤起了广大观众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更富内涵。从《剧院魅影》在百老汇上的长盛不衰就能看出这种音乐剧在当下的颇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这种融合其它唱法的演唱形式有着巨大的、独特的魅力。与此同时,在现代化社会化的环境下这种融合性音乐风格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音乐艺术化、现代化、多元化、商业化发展。

四、结语

音乐剧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融合了古典美声唱法和现代流行唱法的表现形式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观赏性、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也日趋成熟,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认可。在本文中,从演唱形式入手简要介绍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与音乐剧之间的关系,应用实例来展现两种唱法融合的魅力与影响力。这种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演唱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国际,我国广大声乐教学者也渐渐将其引入到一贯严肃刻板的声乐教学中来,丰富声乐演唱的形式,为声乐的发展提供新鲜元素和更多创造性,使声乐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只有走出思想的禁锢才能发现新大陆,舞台声乐艺术才能在日后能不断创新,向更高艺术性迈进!

参考文献

[1]杨小棠.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J].艺术百家,2009(2).

[2]宇楠.试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杨静.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1.

[4]王欣.乌兰托嘎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1.

[5]金鑫.从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克丽丝汀的唱段与角色表演分析看音乐剧表演[D].河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意义融合
一件有意义的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有意义的一天
《融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