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5-07-04张凡
张凡
【摘要】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数不断激增,目前已经超过了全国高校总人数的60%以上,随之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不断提升,新教师没有经验,普通高校的教师不熟悉高职高专的课程内容,因此高职高专教育的迅猛发展给师资队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 现状 对策
一、高职高专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
1. 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力量薄弱。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造成对教师的需求急剧上升的现象,教师的调配出现危机,因此,面向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收名额不断扩大。据近几年对全国25个省份121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师资情况的初步调研结果中显示,近四分之三的教师是应届毕业生或教龄低的前几届毕业生,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绝大部分,其中年轻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比重较大。总之,目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职称结构都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梯队。除此之外,“双师型”英语教师的比例过小,没有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需求短时间扩大的必然结果。
2.教学理念模糊,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新进的教学理念是跟新教学实践的基础,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上也不可能有所突破。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该将职业教育和外语教育统筹起来,将两者的最新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然而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教师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理念,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解模糊,不能做到职业教育和英语教育的结合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
3.科研能力水平低。教学研究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教学研究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没有科研概念及科研能力。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教师的论文发表数平均一人1.52篇,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寥寥无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更是寻觅不到踪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发展速度。
4.培训形式和内容需要更新。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近几年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师参加的都是有关英语教学之类的报告,并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在实践和实训。英语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和实训能力的培训体系还没有建立,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高职高等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工作。对教师队伍的良好规划是成功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水平,拉动整体的教育水平,帮助教师的整体成长。教师队伍的规划应全面分析队伍现状,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预测教师资源的需求状况,根据当前教师的发展规模、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进行阶梯式的合理分配,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进程。
2.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能力和企业的工作经验是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符合只要教育的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在,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高职院校“人才强校”战略中指出: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职业教师的中坚力量,建立专业学识与实践能力互补的专业团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在课堂上训练出来的,应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近几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历史相对短暂,因此,成功的教学经验并不多。所以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成果。不断向教师输入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研讨会, 相互传授经验、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4.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应该侧重实践实训方面,既要重视抓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高职高专的英语老师来说,不应该只懂得语言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各行业的实际应用。所以要加强教师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到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这些岗位上实际操作和应用,提高整体素质。
三、小結
本文主要是针对现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的分析,得出了高职高专英语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结论,所以,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素质达标的师资队伍,以求适应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
参考文献:
[1]侯佳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沈厚坤.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