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围墙”内外
2015-07-03王锐丽
王锐丽
公务员离职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作为中央垂直机构的海事局,遭遇这种离职潮还是多少让人觉得意外。
如果说“离职潮”未免有些危言耸听,那么“跳槽”就再合适不过了。能够熬过中国最艰难的大考,跨过“万人过独木桥”的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各个环节,并最终进入海事队伍,是相当不容易的事。然而,进入“围墙”之后,却又最后挣扎着走出围墙,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海事“围墙”内外,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由“朦胧意向”到“相看两厌”
从大学校园出来的海事新人,还没有经历外面花花世界的洗礼,就匆匆走进了公务员队伍。这对海事单位或者新人自身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海事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对新人进行培育和塑造,新人也可以迅速建立起对单位的认知和先入为主的情感。
然而同时,这也面临着不幸。作为新人,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素养,对周遭的事物存在过多的预估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幻想遭遇现实,各种不适应便成为海事新人出走的“藉口”,而这种出走,也让海事用人单位的培训付诸东流,除去人才的损失,前期的人力成本投入也化为零。
2009年从上海海事大学考入江门海事局的康世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务员考试前,我看过救助局的宣传视频,认为海事是‘救死扶伤,维护国家主权,严格监管的,感觉那就是我将来工作的方向,而进入海事之后,惊涛骇浪不常见、专项行动忙不完,埋头于日常工作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海事“围墙”之外和“围墙”之内,对海事职业的看法总存在着差异。大多数受访的海事人员都表示,进来时满腔的热血,进来后都无一例外变成了完成任务和一份生存的职业。有海事青年表示,“工作辛苦点倒不怕,怕的是没有价值。”这种价值的恐慌和对自身定位的错位,最终会形成一股强劲的逼退心理。
而调节这种心理的能力因人而异。河源海事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在刚进入海事的前面几年也存有这种困惑,随着岁月的增长,这种困惑愈演愈烈。“如果处理得当,进步会很明显,处理不当,则沦为混日子心态,泯然众人。”他呼吁,作为人事部门,应该更多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应激反应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员工应该享受到的福利。
远距离观察,“朦胧而美丽”,近距离接触便“相看两厌”,说到底,这也是任何职业都可能遇到的倦怠期。从事人教工作的李生表示,“在瞬息万变的现实冲击下,要保持对职业的热情,还需要从业者自身的准确定位和持之以恒的坚守。”
从“外表光鲜”到“囊中羞涩”
记者在与揭阳海事局某海事处的接触中发现,该局2014年离职的5名员工中,有两名都是曾经跑船的,离职后又选择回到船上。在他们看来,船员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海事基层执法也并不轻松,关键是在收入上,船员的收入领跑海事一大截。
“海事职业本身能给人无上荣光,尤其是穿上制服时,瞬间觉得自己高大了起来。但是时间久了,这种职业带给人的外表的光鲜便渐渐暗淡下来。”汕头海事局小张谈起海事青年一代的切身感受时,娓娓到来:“由于80后、90后都先后进入成家的年纪,加之赡老养小的压力,供房供车、社交生活等,经济压力可想而知。比起60、70后,现在的生活成本几乎是几十倍的增长。”这种囊中的羞涩,无疑成为海事新青年无法启齿的“痛”。而就在记者采访时发现,随着国家政策和各种新的制度变更,海事将面临新一轮的工资调整,这对海事青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的邢某来到海事已经7年,7年前与自己在外打拼的大学同学相比,他工作稳定,福利也还不错,社会地位高,一切都显得很好。然而7年后的现在,在外打拼的同学已然进入了船舶公司的中层领导,收入增长,物质充裕,而邢某这些年来的收入几无增长,职位也未有提升。
像邢某这种情况在海事系统并不在少数。记者采访中发现,海事系统的晋升渠道并非不通畅,也并非工资最低。原因就在于不管如何通畅,也总还是有大多数人需要留在基层和现场执法,管理层级和岗位始终是有限的。那样的话,就意味着大多数的海事青年需要在基层磨练很多年,才可能有“出头之日”,而有的人,也可能一直“混”到白头。
“从2015年开始,针对这种情况,晋升有了新的规定。只要条件符合,年限也到了,就可以提副科、正科、副调,虽然没有领导职位,但是可以享受待遇。”广东海事局人教处负责人解释,“这至少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晋升渠道。”
“墙内”到“墙外”
珠海海事局徐成宝终于收到了广州市委组织部的入职函,这意味着他成功完成了从“墙内”到“墙外”的转型。像他这样由海事系统(中央)跳槽到地方公务员系统的人并非个案,江门海事局、汕头海事局等皆有此案例。在珠海海事局的同事眼里,徐成宝绝对属于希望新星,研究生学历,在机关工作,办事靠谱。然而外人眼里的幸福,并非每个人自身认为的那样。
早在两年前,珠海特区报就专门做过一个关于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差别的对比报道。调查分析指出,在珠海境内各个行业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的收入对比差距甚大。
除此之外,由“墙内”到“墙外”还有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因素。
广东海事某资深人员指出,“独生子女数量增多,更多的家长愿意子女留在身边,离职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是回了自己的家乡发展,选择留在父母身边。”“再者,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各种负面新闻的增加,对公务员群体的失落和对职业的认知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更有人开始怀疑自己从业的初衷是否正确。如果单位不对员工给于更多的人文关怀,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萌生请辞的念头。”
一边是离职,另一边却是挤破头皮想进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仍有6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将公务员作为择业的首选。而即便是在现在,每年的公务员大考也都被誉为最难的考试之一,几千人争一个岗位早已不是新鲜事。
同时,记者在对船员的采访中又发现,不管船员的职位如何,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羡慕公务员,在他们看来,“跑船只是职业,而非事业,能上岸,能进到公务员队伍中,”是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结局。事实上,在海事公务员的人员构成中,有大量的人是曾经从事过船员和相关工作的人员。
那么,“墙内”到“墙外”,是个体认知的差异,还是不同时期的选择差异?记者企图弄清楚,却发现答案总是因人而异。有人说:“25~35岁的年龄,是思维比较跳跃的时期,而到了35岁以后,生活归于平静,就开始享受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亦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如果社会结构中,公务员独大,只能说明经济下行,社会的吸引力减弱。公务员地位的变化,反向佐证了社会的进步。”更有人说:“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现实社会的精彩,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改变现状的冲动。”
改变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就像并非所有跳槽的人都过得精彩一样。无论怎样,故事的开头都挺美好,关键在于接下来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