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兴则文明兴

2015-07-03曹和平

紫光阁 2015年6期
关键词:兴则复活节岛摩梭人

曹和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良好与否上升到文明兴盛与衰败的高度,是新一届党中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国家战略的最好注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又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

古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古人就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先秦时期,有哲人结合庄子“顺天”与荀子“制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就是将天、地、人作为和谐的整体来看待,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类-自然”合一的复合型生态良性循环互动关系。

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可归为两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加以改造与引导;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例如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为不违背农作物耕种的时节,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就会粮谷满仓,获得丰收。《吕氏春秋》里面从反面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意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就会耗尽。相近的典故还包括“焚林而猎”等。

生态兴衰和文明兴衰密切相关

在人类历史上,生态兴衰和文明兴衰密切相关的例子,散见于国内外。在南美洲智利以西32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孤悬在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复活节岛。这里曾是个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大约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第一批居住者由西太平洋方向到来。由于复活节岛孤悬大洋,偶然登上岛屿的居民开始了1300多年自给自足的单一文明繁衍的生活。

复活节岛有个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其130余平方公里的规模,在给定原始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支持的最佳人口数量约在4000人以下。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最终被人类活动的重压所超越,出现了“人增-地减-粮紧”的矛盾。当人口达到一万人左右的顶峰时,复活节岛文明开始衰落。考古发现,岛上的居民开始怀疑神圣力量的背叛,随后分成不同的力量集团而互相杀戮。结果到1772年欧洲人登陆时,复活节岛上剩下不到一千人。一个在几乎无外力作用下的岛上文明,走向了自我毁灭。

另外一个故事的结局则是温馨的。在处于中华文明西南边陲的摩梭人,祖上是华夏古羌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纪中叶,向南迁徙后定居在今天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信奉崇拜自然的达巴教,借助母系大家庭没有生育压力的制度,加上数代女性共同经营家庭的集体智慧,成功通过独特的对偶婚姻制度控制了人口的增加。在我们调研的一个村庄中,从1970年到2004年,该村仅仅增加三口人,而世界同时期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摩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模式,不仅保存了自己,也影响了周边的普迷人、纳西人和彝人以及前来贸易的汉人,成为一个微缩版的多民族和谐互动、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和谐的千年样板。

复活节岛和摩梭人的兴衰用观察性事实集中表达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

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最优配合,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经济发展速度增加的同时,要考虑环境维度的问题。经济学家估计,1400年前后,复活节岛的森林面积因无法支撑一万人左右的消费,出现绝对减少的趋势。但由于每年仅仅减少3%左右,在最先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居民并不知道森林会在百年后荡然无存。今天我们在一些领域也出现了类似苗头。如果不果断出手,对子孙后代的伤害可能就难以逆转。

中华民族应该汲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教训,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关心生态文明发展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点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必须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总结经济发展在环境维度的重要性,对生态文明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法制等行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兴则复活节岛摩梭人
复活节岛石像
科技创新
复活节岛巨人像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浅谈摩梭人的婚姻史
复活节岛上的巨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