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长白山

2015-07-03王贝贝

缤纷家居 2015年4期
关键词:嬷嬷师范学院长白山

王贝贝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长白山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又是朝鲜族的“圣山”。与中国四大名山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上清朝政府视其为神圣之地,禁止外族人进入长白山,因此当地的满族、朝鲜族居民不断繁衍生息,并因此赋予了长白山与众不同的文化个性以及神秘、古朴、粗犷的气息。

满族剪纸和满族枕顶刺绣

长白山地区的满族民众就地取材,运用树叶、桦树皮、玉米叶、皮革、布帛等非纸质材料作为剪纸的媒介,巧妙地解决了树叶、树皮、玉米叶等材料厚薄不均且容易折断,皮革厚不易镂空、布帛剪裁会出现飞边等局限,形成了熏、衬、烧、撕、剪等独特工艺。而多种技法的巧妙结合,则产生了奇妙多彩的艺术效果。同时,剪纸重在表现民族风格特征,即剪纸中的人物多是旗人装束:女人头顶大头翅、身穿旗袍、足蹬花盆高底鞋;男人头顶竖起高高的长辫子。而图腾崇拜中的动植物,如龟、蛙、鹿、树等都是剪纸的重点表现对象。这些粗放、古朴的造型延续至今,且一直发展。

满族枕顶刺绣题材宽泛,其表现萨满宗教崇拜、祖先崇拜、戏曲故事等题材的绣品,至今仍焕发着攫人的艺术魅力。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枕顶刺绣兼收并蓄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但其独特的满族气势、夸张粗犷的地域风格、浓烈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使其呈现出来的画面即朴素、单纯,又生动、热烈。

虽然两者的起源大致可以归结为萨满文化仪式中对图案艺术品的需要,但使其最终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却是因为这两种艺术拥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漫长的冬季造就了东北人的室内文化,生活中必须的缝缝补补渗透进了刺绣技术之中,而剪纸技艺则与制衣、制鞋必需的“剪样”工序密不可分。

这两颗民间艺术的珍珠,最终由通化师范学院的王纯信老师在长期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之后,他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并将它们带出深山,使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通化师范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研究和保护它们的机构一一满族民间美术研究所。同时,学校也组织精英力量对满族剪纸与枕顶刺绣背后所体现出的民族个性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生活

然而,在对满族剪纸和枕顶刺绣图案进行研究并实践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开始成为通化师院非遗工作者关注的新问题。在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与长白山满族美术研究所的合作下,“嬷嬷人”这个满族游戏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被提炼出来,“嬷嬷人”设计品牌应运而生。

嬷嬷是满语,意指老奶奶,是对年长女性的尊称。在满族文化的原始信仰中,嬷嬷神是满族的始母神。在开天辟地的大洪水时代,她拯救了满族先人,人们也尊称她为“天母”。同时,她还是一位萨满女神,人类万物均从她的鼓声中诞生。从远古走到今天,她以各种形式存在于长白山的非物质文化当中,已成为当地人身边无形的守护神。

“嬷嬷人”作为通化师范学院的设计品牌,将传统的剪纸和刺绣图案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居用品相结合,开发出床、柜、椅以及地毯、手包、杯子、靠枕等系列产品,将两种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美术的层面转化至当代设计的领域之中,不仅赋予传统符号以全新的当代品格,更激发出其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2015年3月27—30日,通化师范学院“嬷嬷人”家居系列产品在上海展览中心亮相,参加以“设计·上海”为主题的世界级设计盛会。此次展出的白山黑水间的设计生活馆,以家居形式呈现出长白山的自然风貌和满族先民的文化底蕴。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表明这种长久以来“养在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出长白山,走进当代人们的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嬷嬷师范学院长白山
阿莫嬷嬷的草帽
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writtenandspokenEnglish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selling Service Availablefor University Students
长白山下雾松美——吉林
敬爱的“容嬷嬷”
我行我秀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登
陌生人的嬷嬷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