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中女性的形象及话语权分析
2015-07-03蔡雨坤
蔡雨坤
摘要 明星出轨的新闻报道将自主女人塑造成坏女人与贤妻良母两种人物典型。“坏女人”因为违背父权社会中对女性无欲无求的期望而遭到新闻丑化,贤妻良母则被塑造成对男性而言理想的女性典范得到新闻报道的正面赞扬。最终,媒体、男性甚至来自女性本身的集体保守思想使得女性仍被要求以结婚、过相夫教子的生活为天职。
关键词 父权社会意识形态;新闻报道;女性主义;女明星;家庭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娱乐圈被曝出轨或疑似出轨的明星很多,如文章、姚笛、姚晨、凌潇肃、黄奕、彭顺、韩寒、九把刀等。其中又以文章出轨事件最为典型。一个出轨事件的新闻处理,常会涉及到出轨的男女双方、配偶、家人以及子女,涉及到事件背景及原因、事实情节的陈述和各相关人士及公众的态度。但在针对出轨的新闻及评论中,女性(女明星)遭遇了比男性(男明星)更多的指责,或者被有意或无意的刻画为负面被动的形象。本文以文章出轨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主,探讨以下问题:新闻报道是否典型化或丑化了原本自主的女性?在媒体以保守的态度指责女性,强调家庭价值对女性的重要意义的背后有怎样的原因和影响?
一、自主女人的典型化与丑化
(一)“坏女人”的罪与罚
女性自主独立美丽,男性就会害怕失去男性特权。为了减少担忧,男人们全力采取手段使自主独立的女人显得有“罪”。而如果女性被认定为有“罪”,就必须要受到某种方式的“惩罚”。这种罪与罚的形式有其社会来源。16、17世纪的欧洲,拥有独立思想和个人欲望的女性被贴上巫婆的标签,被公开处决或烧死,而中国古代则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中,荻丝梦娜(Desdemona)不小心丢掉了一条手帕而引发了不忠的传言,最后只能以死谢“罪”。当今社会,大部分国家地区的女性都在政治法律上拥有和男人平等的权利,男人无法对女人做出直接处罚,于是转化为对她们的丑化。比如女人长得漂亮、穿得漂亮、身材好,就把她们的个性描述为扭曲;如果没有确凿的事实用于指控,就在她们身上贴上“坏女人”“男人婆”“小三”“bitch”“ass whole”的标签。在文章出轨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被认定为“小三”的姚笛的形象,而报道呈现的她显然因为出轨事件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惩罚与来自身的后悔与不安。事件被曝出后,在新闻报道与评论中,姚笛先是被传失踪,比如:“圈内一位化妆师也在微信朋友圈爆料称,姚笛目前已经处于与外界失联的状态,不仅微信不回、电话不接,就连姚笛的父母亲都联系不到自己的女儿。或许背负万千骂名的姚笛只有与世隔绝才能寻得半点安宁。”,后又指出其被找到,但是其表现得失魂落魄。例如:“据悉,虽然绯闻已经过去一周,但姚笛的情绪仍然低落,在片场基本没有了笑容,只是基于剧情需要会配合,休息时间则经常发呆”。并且强调其演艺事件受到的影响,例如:“第十三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以下简称春推会)正在京举行,记者在现场翻看剧目辑录时发现,姚笛2014年将参演2部电视剧,受邀6部,成为“最热门女演员”。不过,有不少片方私下透露,婚外情一事曝光后,近期不会考虑邀请姚笛演戏”。还有报道翻姚笛的“旧帐”:“曝姚笛曾挤掉范冰冰出演“秋香”、曝姚笛迟帅分手因男方买不起房子”等。这和1813年简·奥斯汀所著的《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五姐妹中最小的妹妹莉蒂亚(Lydia Bennet)的形象一样,因为“不听话”,所以被描写为负面、生活不幸福的代表。
姚笛被描述为“坏女人”,一方面缘于她是一个有名有钱有事业又漂亮的自主女人,充满了阴性的柔与美;另一方面,她可以被认为是现代自主女性追求独立的情感关系与性行为的代表女性,而女性对性的自主或渴望使男性畏惧。因为女性能够主动渴望男人的爱,对单个男性以及男性群体而言是件可怕的事情。于是,这被认定为一种“罪”,必须进行“罚”。反映在新闻报道中,这样的女性会因为自己的某种自主的欲望而受到批评、惩罚、折磨、伤害、逼迫,甚至是牺牲与死亡。新闻报道在丑化这些女性,把她们与种种负面的特质和后果连在一起。事实上,新闻报道迎合了读者特别是男性读者的心态,即客观上要谴责性违规,但主观上却乐意去阅读性事件。所以读者一方面批评媒体关注明星的性话题,一方面乐此不疲地阅读当事人的新闻、照片、视频并起哄。同时,这样的报道方式一方面邀请男性以及其他女性观众谴责这些对性拥有欲望的女子,一方面希望借此转化为女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监督系统,只要女性尝试自主、或是企图开发自我情欲,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一个坏女人。让看这些新闻的女人们认识到,自己千万不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变成新闻中的女人而受人谴责。比如网友所述:“不管是当红明星,还是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未婚女爱上已婚男的事例可谓层出不穷。一般来说,未婚女爱上已婚男的下场都比较惨。”同时有报纸指出:“姚笛的沉默,或是最好的公关”,因为“文章可以选择回归家庭,或者抛弃家庭;马伊琍可以选择原谅丈夫,或者愤而离婚;而姚笛,作为被定性的“第三者”,她没有什么可选择的,怎么说都会被骂。圈内有资深宣传人士点评道:“在事件还是热点的时候,姚笛不开口是对的,因为这种时候她还能说什么?说什么都是错,只会招来一片骂声。”。
(二)贤妻良母的现代内容
媒体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突显不守规矩的坏女人和贤妻良母的两极对照。即使对于拥有自主与独立权力的女子,总是不免被要求回归家庭。于是我们从媒体报导中发现,女明星虽然是漂亮又经济独立的女人,但她们最后要么嫁人豪门,要么回归家庭,然后逐渐地就顺应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而这在文章出轨的事件中更是展现得明显而直接。在文章出轨的事件当中,他的妻子马应该是一个年龄比丈夫大、在演艺圈的资励深、名气声望都较高、赚钱也多的女人,这样一名“权高位重”女人便被认为(马自己的回应,包括马父的回应)唯有回到父权社会中的婚姻制度中,才可以重建“男性尊严”并过着自信快乐的人生。
整个事件的一个焦点是文太太马伊俐,新闻报道中反复使用马的回应“且行且珍惜”,并通过哺乳、带女儿、陪家人等私人活动突出其好母亲的形象,并进一步推测她必然会以“正室”的端庄“谅解愿意回归家庭的先生”。比如关于马伊俐的报导主要集中在“且行且珍惜”,例如“文章发出致歉声明的几分钟后,马伊琍也更新微博帮其解围,“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虽然马伊琍是这一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但她对丈夫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指责的言论,而是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与丈夫共渡难关,网友们力赞她的睿智和深明大义。”“相比文章的长篇大论,马伊琍的声明很简单,“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任相恋时如何海誓山盟,抵不过婚后柴米油盐,马伊琍这句话几乎道出所有已婚人士的心声,也显示了“大婆”风范。”女性最终都被塑造成一名家庭主妇。比如马在微博上放出自己为小女儿哺乳的照片,媒体就写了以下消息例如:“昨日下午,马伊琍又在微博发了一张素颜哺乳照,配文为:“妹妹在火车上是这样吃饭的,期待火车上也有母爱10平方。”这被认为是女性伟大的证据。而对男性而言,女性本身反映出弱势与卑微,容易引起男性(扭曲)的同情与认同。这满足了他们的男性自尊,也更确定了自己的优越感,减轻了他们对无法掌握女性的焦虑。这样一分析,当事件中的女主角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家庭价值,也就呈现出了贤妻良母的现代内容。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自由社会,太太仍然要欢迎回头的浪子,不仅如此,马伊琍的父亲也表态“日子还得继续过”。如此的报导,描述了一个隐忍伤害,宽容大度的好妻子、好母亲形象,并且获得了读者的很多的同情。原因就很明显:这是男性用来驯服女性欲望的一种报导策略。再一次,新闻报道及评论表面上在谈娱乐圈,私底下进行的却是传统男尊女卑的家庭价值的提倡,与女性自主独立期待的再驯化。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独立自主有名有利的女主角,会不会在最后“顺应时代”,从娱乐圈回归家庭价值,乖乖的回到以父权为核心的社会家庭体系之中,正是观众特别是男性观众最关切的。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驯悍记》中的故事。在《驯悍记》中,姐姐凯萨琳娜因为像男人一样粗野而不受欢迎,而妹妹碧昂卡乖巧听话则被一群男士的猛烈追求。两姐妹婚后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凯萨琳娜的丈夫彼特鲁乔想尽办法折磨凯萨琳娜,比如不给她任何食物或指鹿为马,要驯服她。而凯萨琳娜为了得到食物,也就不去和彼特鲁乔争论这些指鹿为马的问题。她开始“假装”顺从丈夫,并渐渐认识到做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得到的好处。
(三)王子式的男人形象
与“小三”这个称呼相对应,一定有一个与这一女性发生性行为的男人。(新闻报道中以“正室”“小三”来称呼女性,这本来就是一种不合适的称呼。)相反,追求女性的男人则不但被赦免,更会被鼓励与赞赏。这可以从常见的结局“丈夫回归家庭”或“娶小三为妻”的结构中明显的体现出来。无论是哪一种结果,这个男人仍然是两个女人争夺的对象,而对他而言,无论那种结果的恶性程度都不大,并不至于孤苦。比如,在文章事件中,妻子的原谅使得其出轨的负面后果被消解,似乎强化了男性在外有外遇只是“风流倜傥”,并不会受到更严重惩罚的社会现实。比如评论《维持婚姻靠的是智慧和宽容》的作者指出,“很多出轨男人,无非一时被爱情和激情冲昏头脑,当大脑降到正常温度,大多会重新回归理性与责任。”同时,文中还举了胡适、沈从文回归家庭、邓文迪与默多克最终离婚的例子,告诫女性:“维持婚姻,靠的不是激情不是爱情,而是智慧和宽容。”这一评论认为女性在任何情况下(当然包括出轨),都应该“温柔懂事善良”,宽容丈夫、维护家庭;而男性的错误则不是错了,只是“一时被爱情和激情冲昏头脑”。
另一方面,男人是唯一握有选择权的一方,他可以决定自己要“挑”什么样的女人。对于这个事件而言,除了文马姚三人,各报纸还报道了其他6名男性(马父、卓伟、罗志祥、蔡康永、马云、于正、邓汉强)和2名女性(金星、白百合)以及南都主编等未特别指出性别的相关人物。其中马父、马云和邓汉强的表态倾向于支持文章。对马父的报道集中于其在新浪微博中发布的博文,如“对于文章出轨一事,马伊刑父亲表态称全家人会原谅他,“只要文章可以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主动回归家庭就够了,我女儿可以接受他,日子还得照常过。”。而《楚天都市报》的报道《马云力挺文章:他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指出:“马云看到现场冲着文章而来的大批媒体,忍不住笑说:“文章犯了一个基本上男人都会犯的错……现在笑他的人,以后也可能会犯这种错,希望大家给他一点机会、支持与理解,不要让文胖子变成自闭儿,都不敢出门了。”这些男人的表态亦巩固了传统的社会性别秩序。文章在微博中指出报料人伤害了他的女儿们,而马父亦指出报料者让外孙女们受到伤害。或许对他们而方,所谓的“责任”与“安定”,其实就是结婚生子,反映着男性对传宗接代的强烈渴望。因此,对女性而言,原谅丈夫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子女。这和西方童话故事中对王子的描写有着深深的共鸣。西方童话故事中,王子(白马王子、青蛙王子、稻草人王子)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当灰姑娘在王子的追逐下成为了可爱的王妃;当小小的人鱼公主因为没有得到王子而在天亮时变成泡沫;当吃了毒苹果的白雪公主被王子救活过来时,王子呈现出了完全的对权力和女人的驾驭、掌握,这也正是他迷人的因素。而向王子投去爱慕眼光的女性,正是男性的希望的女人,正是崇拜强大的男性并逐渐承认男性才应该是掌权的那一方的女人。
二、媒体炒作的出轨议题:现代女性被父权收编
为何本身只涉及三个人私生活的桃色纠纷,会成为各路媒体大肆报道的对象?其实,媒体正是用明星的身份来展示了保守的道德教条,并以此作为提高阅读率、重新驯服女性读者的手段。正如布尔迪厄如言:“男女之间的统治关系存在于全部社会空间及其次空间中,也就是说不仅在家庭中,同样也在学校教育空间和劳动世界中,在官场和传媒场中。”首先,媒体偏向保守的态度。事件本身很简单,不过媒体在报道时努力使自己的立场偏向于保守,以便将性问题特别是明星的性问题扩大化,而如果一开始媒体就采取开明的态度认为女人或男人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性行为,那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热点就难以形成。媒体的这种保守的态度受到了传统男性的欢迎,他们武断地不考虑当事人的处境甚至忽略真相,仅以保守的道德教条为标准给予批评。所以,有关出轨的当事人往往被新闻报道中隐含的传统道德公审,被直接的给予了简单道德审判。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媒体的报道迎合男性而冷落女性受众。而“妇女成为了重点的新闻消费者,如果新闻组织忽视的女性受众,就等于忽视了重要的市场。”其次,媒体爱报道明星的事件,因为明星既是美学,也是魔法,更是一种宗教。明星就象是观众/影迷所投射出去的分身,藉由这个分身来诠释、理解自己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新闻媒介总在劝告人们不要出轨,但是描述明星的出轨事件时,却非常深入,事件细节、人物关系、图片都很详尽。
因此,媒体炒作的出轨议题实际上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纠结。正面的态度是:伴随着第三代女性主义或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步伐,媒体关于女性主义的报导强调“女性气质的再发现”。但负面的态度是:西方第一、二代女性主义者所批判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点仍然存在,特别是关于女性的幸福来源于结婚和相夫教子的观点呈现。通过长期的努力,妇女大多拥有了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上的基本权利。但我们仍在文章出轨事件中看到了女性的幸福来源于结婚的传统观点。所以,关于女性的话语很难将女性描述为勇于冲破传统社会规范的独立人格形象。当人们在讨论妇女应该如何应对出轨危机的时候,尽管女性本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离婚等法律手段,但这些处理的方式却在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再现中成为了不合适的选择。这是一种刻意建构出来的榜样事件:事业与家庭。更准确地来说,是中国典型的理想家庭。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下,男性挑起经济大梁,女性则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这种家庭确立了性别阶层与分工:男上女下,男主外女主内。它也无形中设立了理想的女性形象:端庄、贤淑而无欲。所以拥有一份强大的文化资本并不足以获得相对于男人的一种真正的经济和文化自主。不妨相信一些人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一对夫妇中,如果男人挣钱很多,妇女工作就表现为选择的特权,这种特权应该通过额外的活动和成功为自己辩护。或者,一个提供一半以上收入的男人期待他的妻子做一半以上的家务。所以,经济独立这个必要条件本身不足以使女人摆脱统治模式的限制。于是,关于明星出轨的新闻报道对自主女人的塑造呈现出了坏女人与贤妻良母这两种人物典型。被描述为坏女人的自主女人因为主动流露出性欲,违背了父权社会中对女性“无欲无求”期望,遭到新闻报道的丑化。而贤妻良母则被塑造成对男性而言理想的女性典范,即回归家庭价值的女人,得到了新闻报道的正面赞扬。最终,媒体、男性甚至来自女性本身的集体保守思想使得女性仍以嫁个好男人,从此过着相夫教子为幸福生活作为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