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
2015-07-02叶至夏
叶至夏
摘 要: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问题,但从本质上讲是滥用信用风险和过度信贷等因素,最终导致危机。尽管美国投行以严格控制风险著称,但是由于金融产品创新过于复杂,产生了过度证券化和杠杆效应,同时政府疏忽了风险监管。所以说次级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事人对风险管理的漠视。此次金融危机席卷了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美国五大投行,给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然而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同的,例如美国相关债券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比例较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其盈利能力适当且主要业务是投资资产支持证券和债务抵押证券交易,通过间接投资的方式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上运作。而我国投资银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由证券发行与交易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开放证券流通市场,券商成为投行的主体,并以风险投资管理、长期专业信托、资产财务经营为基础不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时期 投资银行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54-01
一场由美国次级债危机演变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金融市场动荡不安,银行业也遭受了巨大损失。曾经辉煌的投行纷纷破产,应清醒的认识其中导致危机的原因,并及时弥补投资银行存在的不足。该文通过介绍次级债危机的成因,进一步分析投资银行的现状以及监管存在的风险,探讨利用风险管理手段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对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建设性启示,抓住机遇,进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1 次级债危机的成因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基础型产业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具有高依存度,危机导致贷款渠道堵塞,信贷风险压力增大。(2)我国各金融机构或国有企业手上持有的美国债券及相应金融产品都是不断扩张的风险源。(3)外汇市场不断波动,我国外汇储备损失不断,中国企业出口成本增加,投资银行备受压力。(4)经济全球化初具规模后,次级债危机导致市场重估、股指下跌、市值缩水,使人们心理预期受到很大影响。(5)海外市场的并购被迫减慢,并极力遏制盲目收购行为。
2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投资银行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以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为主体的流通市场。之后逐步形成分业经营,原本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形成独立运作,逐步形成分业经营。目前,投资银行形成了证券承销、证券经济交易、证券私募发行、资产证券化、兼并与收购、公司理财、基金管理、项目融资、财务顾问与投资咨询、金融创新等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趋势中,投资银行完全走出了证券承销和证券经济的业务框架,并已经形成多样化、国际化、专业化经营的趋势。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2.2 投行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2.1 投资银行治理机制存在漏洞
中国的投资银行成功的建立自己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是仍然有些许漏洞,比如未形成完善的部门风险管理组织。没有主要对上级风险管理负责的部门,所以造成上传下达的困难,使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合适的降低银行的风险。
2.2.2 投资银行发展方向模式的模糊性
投资银行发展方向与目标应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努力扩大市场经营范围,但现今金融市场不完善,在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下,投资银行却不得不面临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有三大类:独立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全能银行模式,仍然属于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由此可见,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2.2.3 风险管理观念与方法不同步
风险管理需要日益变化,风险业务迅猛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的观念与滞后不前的管理方法使得风险管理发展缓慢。其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理念不到位,不够重视市场操作风险,忽视不同风险业务之间的联系。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不同步的理念也会产生新的风险。
2.2.4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且信誉严重缺失
以风险竞争为特征的投资银行目前大多主要以证券承销、交易、私募等经纪业务为主,除规模稍大的投行从事资产并购、产业重组及风险投资之外,小规模的投资银行大多缺乏新意,服务类别大同小异。同时再起广泛的业务范围中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人们预期心理期望不足。
2.2.5 缺乏高素质风险管理队伍导致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了网络系统的建设管理,因此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并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专业管理人才是发展投资的前提条件,而与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处理数据分析资料的准确性不高,评估结果数据质量缺乏可信度,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员做广泛的市场调研,因此不能准确把握客户的实际需要。
3 对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3.1 建立完善信用机制,营造和谐的行业氛围
近年来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人贷款违约现象,各大机构之间的利益驱动产生恶意竞争,使管理体系内部发生矛盾,不利于投行推出业务,因此必须完善信用机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加强信息公开性,扩大信息披露范围
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在新巴塞尔协议中作为三大支柱之一的信息披露,强调了提高管理透明度的重要性。加强信息公开性可以有效地从内而外进行风险监管;加大信息披露范围可以约束市场,规范经营,是信息关联方及时了解信息,进行相关风险识别。
3.3 正确对待金融创新,进行早期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也可能造成全面的系统风险,而且不能消除内部风险,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长远来看会不断增加系统总体风险,所以应该理性谨慎的对待金融创新,适时的进行更新换代是可取的方式。同时应该摒除落后观念,掌握最新资本信息,提早防范,提高投资银行的运作效率。
3.4 加大投资银行风险监管力度
我国风险监督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完善,美国虽然是次级债危机的发源地,但其从危机中恢复的速度相比之下是迅速的,因有较为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作支撑。市场是灵活、复杂、传播性极好的场所,当然其发生风险后传播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在投资银行中风险监管是强有力地保障。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便是某种程度上的盈利。因长期的经济市场繁荣,监管者大多以自由主义理念经营管理,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便是如何在放松管制力度的条件下继续保持金融自由度。久而久之,限制金融业创新的步伐已经不能提升监管风险的能力了,而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发展的全球化、跨国化,可以国际监管市场合作,从而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 白雪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J].吉林金融研究,2009(10).
[2] 张守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转型升级[J].中国金融,2012(14).
[3] 林成喜.基层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J].金融经济,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