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害救助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5-07-02黄萍

科技资讯 2015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黄萍

摘 要:自然灾害救助伟大实践中蕴涵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素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炼和整合自然灾害救助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自然灾害救助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64-0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因此,与自然灾害抗争、开展自然灾害救助是当下中国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和经历的特殊实践。自然灾害救助是一项个人、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这一特殊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考验人性、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考验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一项社会工程,能够充分显现出许多社会问题,其中蕴涵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素材。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所说“抗震救灾伟大实践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1]。提炼和梳理自然灾害救助伟大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对于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非常必要。

1 提炼教育资源 生动教育内容

1.1 生态文明观教育

随着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并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消灭,反而愈演愈烈。虽然,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2]。但是,引发自然灾害的自然事件或力量却越来越深刻地受到人类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自然灾害作为生态文明被严重破坏的必然后果,往往以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破坏。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可能减免自然灾害或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否则就应了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发出的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

从自然灾害视角审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1.2 舍己救人的价值观教育

自然灾害发生时,在生死存亡的瞬间,舍己救人还是舍人为已是人们首先要面对的生死抉择,这一抉择不是所谓人的天性使然,而是人们潜在价值观最深刻地证明。

生死瞬间舍己救人还是舍人为已?这一问题不能用情感来回答,而要从人的本质上去探寻答案。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社会联系中深刻揭示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5]因此,社会属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而从人的社会性来考量舍己救人和舍人为己孰是孰非就不再困难了。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只能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相互依存。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事实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言而喻的真理。”[6]所以,马克思主义“为他人谋福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抉择,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然条件。“舍己救人”正是“为他人谋福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体现,显现出的人间大爱是人类不朽的普世价值。

运用自然灾害救助伟大实践中舍己救人的感人事例,教育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舍己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1.3 抗震救灾民族精神教育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停息过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因此有学者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灾荒史”。而这部“灾荒史”同时也印证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以及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谱写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育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表现,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在近年来诸如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3年东北特大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中华民族上上下下展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我们赢得与自然灾害斗争胜利的精神支柱,而且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道: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显示出的超强凝聚力,凸显出这个伟大文明和文化的高尚精神、气节和境界。法国《欧洲时报》社论:所有这些看到的和没看到的,都说明了同一个事实:中国在进步,中国政府在进步,中国人的素质在进步,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在升华。今天,我们可以说,在惨烈的地震废墟中站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这些真实案例能让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于认同和汲取。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教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数次领导中国人民抗灾救灾,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历史证明,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来,中国的抗灾救灾事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社会那种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情形一去不复返。每次自然灾害发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抗灾救灾过程中发挥坚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强领导,果断决策、有力指挥,最广泛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容应对严峻挑战,驾驭复杂局面,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战斗,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赢得抗灾救灾的最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灾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力,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而且充分验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伟大实践表现出的强大领导力不仅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而且受到世界认可。正如汶川抗震救灾中一些知名国外媒体的评价: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都是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教育的鲜活素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应当也必须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中。

1.5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

自然灾害也许只给灾区带来直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是救灾减灾绝不仅仅只是某个灾区的事情,而是一个关系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同社会制度决定了这一系统工程执行力度、广度和深度的不同。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的系统社会工程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的一个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当代中国,每次自然灾害救助的伟大实践无不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顶层设计;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举全国之力,迅速形成全国全员“一切为了灾区、一切支援灾区”的抗灾救灾之势;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对口援建的战略决策。汶川灾后重建,党中央做出的“举国之力、对口援建”战略决策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例证。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9个省市积极落实中央部署,为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使汶川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历史壮举。这样的重建规模,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

2 创新实践路径,提高教育实效

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鲜活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抓住自然灾害救助之契机,创新和开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践路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我教育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念,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 自主创作 演绎宣传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采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子形式,开展与自然灾害救助相关的“环境保护”、“多难兴邦”、“自救互救”等主题的宣传作品创作、展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创作、展示、演绎其电子作品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易于传播的微电影、记录片、电子课件等各种电子专题作品,意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视听信息资源,将自然灾害及其救助过程从不同角度真实再现、深刻解析。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收集资料、了解事实。而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了解客观实际并对事实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的学习过程。作品创作既是抗灾救灾事实的再现,也是自我教育的结晶。作品创作完成后,通过展示、演绎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这样的实践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作、表述及沟通协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2.2 组建社团,提供平台

在高校组建专门的以自然灾害救助为内容和使命的学生社团,使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有一个专门平台或载体,并且将这一平台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宣传自然灾害救助知识和能力是一举多得的重要实践途径。

自然灾害救助社团在平常主要宣传常见灾害知识及自救与互救方式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生态意识、灾害意识、珍惜生命,并具备灾害发生及时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当有灾情发生时,社团还可以组织给灾区捐助物资的募捐活动、组织宣传国家救灾举措等实践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可以在学院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学生参与到力所能及各个救援活动中去,亲历救灾减灾的伟大实践。通过上述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切实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参加社会建设提供一个平台。这样的社团只有实现常态化、专业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要实现常态化和专业化就必然要有制度的保障。因此,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学生管理机构层面、再到社团自身层面,都有必要将这一社团的建设制度化。

2.3 深入灾区,社会调查

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契机,要求学生深入灾区,开展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际进一步结合。

结合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需求,组织学生深入灾区,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亲历亲见亲闻,通过与灾区的近距离接触,通过与灾区人面对面的交流,真切感受灾区的实情实景。通过眼见为实的实景实情,深刻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人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毅力及党和国家为救灾减灾做出的巨大努力等等,从而深刻体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在强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下,中华儿女伟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当然在实践中同学们也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有这些都将有效地促使学生用事实应证理论,将理论转化为信仰,以行动践履信仰,从而切切实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提炼升华自然灾害救助伟大实践中的生动教学资源,用事实说话,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完成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8(8):4-7.

[2] 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9(5):41-5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0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