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微课”教学模式探析
2015-07-02刘京
刘京
摘 要:文章通过剖析传统大学体育课授课模式的困境,并提出运用微课模式从师资:“一VS多”,学习内容:“一元VS多元”, 学时:“二VS多”、“固定VS随时”,教学效果:“一过性VS反复性”,教学评价:“延时VS及时”、“片面VS及时”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文章还就大学体育课实行微课模式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初步构想了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即主平台构建(“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制作)和“微反思”及“微点评”、“微反馈”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平台建设。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 “微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50-02
大学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比国外主流高校,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课模式又常常为学者所诟病。受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成效较低、“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在教学的健身效果、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分别从“俱乐部制”、“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活动一体化”、“体育社团”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改变这一窘境,但收效甚微。相对其他学科,体育界对微课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敏感度”较低,尚未发现相关成果。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相比其他学科,微课这种形式应该更加适应于体育教学。微课的交互性不仅能促进学生了解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框架结构,而且能使学生精准把握学习目标,从细节加深对体育技能的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视频能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具体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把动作示范和微课进行结合,把技术动作学习步骤制作成微动画。在教学前学生观看微动画,了解整个动作的步骤,操作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观看、反复揣摩,更加熟悉动作技术环节,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微课平台,学生还可以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进而克服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 微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微课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和“生长”而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真实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某个教学环节。第二,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 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 第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所提供的视频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机会,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为教学补充给养。
2 传统大学体育课授课模式困境及大学体育课微课模式应对策略分析
受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成效较低、“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在教学的健身效果、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分别从“俱乐部制”、“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活动一体化”、“体育社团”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改变这一窘境,但收效甚微。相对其他学科,体育界对微课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敏感度”较低,尚未发现相关成果。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相比其他学科,微课这种形式应该更加适应于体育教学。
2.1 师资:“一VS多”
目前常规的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一位老师对应一个教学班级的师资配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同学们失去了解和学习其他教师教学的机会。每个体育教师在教学风格、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的特点。微课则提供渠道让学生们有机会自由地了解其他老师的教学情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鉴别、选择、丰富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通过微课平台,也可以学习其他同行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发现自身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教学。
2.2 学习内容:“一元VS多元”
无论是传统的选项课还是较为新颖的俱乐部教学,受教学时数、教学场地以及师资等情况的影响,基本上每位学生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因为每个教学班级开课的时间是统一的,“无暇分身”的学生们只能是“顾此失彼”,这种模式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通过微课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矛盾:课上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项目学习,而课余或课下,则可以通过微课,在线学习其他自己喜欢的项目。
2.3 课时:“二VS多”、“固定VS随时”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体育课课时设置为周学时两个学时,而实践告诉人们,要想真正学习好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每周一次课两课时远远不够。而且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是固定的,如果学生出现突发情况,需要请假,则必然出现缺课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为了照顾大部分同学,老师不会在下一次课对上次课内容完全重复,缺课则意味着缺少一次学习的机会。体育学习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某个学习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并且单个同学学习进度的不统一还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在“微时代”,同学们通过微课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即便是某一次缺课,也能通过微课平台进行自学。
2.4 教学效果:“一过性VS反复性”
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各异,一个技术动作或教学内容在技术动作环节上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课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较好的掌握了教学内容,到了课下,因为老师的“缺位”,学生们又会忘记了某个环节技术动作,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教学大纲,每次课都有着具体的教学任务,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过性”的,该次课没掌握好的内容,在下次老师不会重新再教。
通过微课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们只需要学习自己没有掌握的微课环节,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这种学习是可以反复进行的,一次没学会,可以再次重复学习。
2.5 教学评价:“延时VS及时”、“片面VS及时”
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常常是延时的或者是片面的,而“微评价”、“微反馈”等微课体系具备及时性和匿名性,大大提高了评价和反馈的效率。往往一节课上完,学生们的评价和反馈就可以通过该体系上传。
3 大学公共体育课“微课”教学模式构建
3.1 大学公共体育课“微课”教学模式可行性论证
3.1.1 学生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学习的可行性
目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几乎“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大部分高校和中国移动公司、中国电信公司及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已实现无线网络的校园无缝覆盖,且费用低廉。
3.1.2 教师运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在微课教学试验前期任课教师可以在腾讯网站建立“QQ空间”,要求班级学习委员在课程单元结束之后把该班学生集中反映的难点进行反馈,任课老师针对课程难点和重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QQ空间”,同时借助每个班级的“QQ群”,建立即时互动的微课习学平台,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开展提问、释疑、测试等学习活动,构建学习“共同体”。条件成熟后,可以在学校主页网页中开辟专门的学习板块或直接在教务系统中添加“微课模块”,供师生共享。
3.2 大学公共体育课“微课”教学模式构建
3.2.1 “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制作
微课其主要媒介为“微视频”,通过拍摄“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料上传,供广大师生学习。同时作为微课平台的辅助配套,需要制作相关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等。这些共同组成了微课的电子平台,多渠道为师生学习提供了机会。
3.2.2 “微反思”及“微点评”、“微反馈”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平台建设
除了上文提到的微课具体学习平台,还可以开设微课的生成性和拓展性资源平台。如开设适用于授课教师的“微反思”:及时总结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为同行避免类似错误引以为戒。此外,还可以开设“微点评”,提供渠道让所有的微课用户进行评价和留言,甚至可以引发针对课程的讨论。当然还少不了“微反馈”,即用户学习后的反馈意见,并参与对原有教案课件甚至视频等资源的替换、完善等建议和意见,为授课者和听课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6] 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7]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8] 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33.
[9] 李海东.基于微课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3(Z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