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驱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2015-07-02王国权吴晓兰邹富梅
王国权 吴晓兰 邹富梅
[摘要]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4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病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吸氧、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抗炎平喘,吸痰,怀疑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给予抗菌素,严重者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60万国际单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日1次,疗程5 d。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主要观察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喘息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值得在儿科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033-03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多在冬季和初春发病。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感染、以及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人类偏肺病毒、肺炎支原体所致。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多在2岁以内发病,而以半岁左右的小儿更常见,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喘憋,呼吸急促、呼吸三凹征。在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感染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中,患儿发病时常表现为气促、阵发性和顽固性的喘憋,面色青紫、哭闹不安,烦躁、脉搏明显增快等毛细支气管阻塞症状,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啰音,极易并发呼衰、心衰,病程约一般5~15 d,严重危胁患儿生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目前临床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主要以氧疗、抗病毒、氧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抗炎平喘,以解除呼吸道痉挛,生理盐水湿化气道,拍背吸痰以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可疑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严重者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患儿在受到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将会产生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儿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α 2a注射液,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儿科240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均根据儿科疾病诊疗标准确诊[1]。入院前均未予药物治疗,排除儿童哮喘,无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异物、胃食管反流症以及先天性心脏病。240例患儿在入院前都存在阵发性的连续性咳嗽、呼吸急促、气喘/气憋。两肺可闻及中等量的湿性啰音、喘鸣音和痰鸣音,严重者出现哭闹、呼吸困难、烦躁、难以入睡、面色青紫、心率增快,双肺呼吸音减弱,甚至听不到呼吸音。根据病情程度将24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治疗组中男70例,女50例;<1岁82例,1~2岁38例;病程3~5 d 94例,病程5~7 d 26例;发热2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IgM(+)65例,支原体抗体均阴性。对照组中男68例,女52例;<1岁92例,1~2岁28例;病程3~5 d 86例,病程5~7 d 34例;发热3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IgM(+)68例,支原体抗体均阴性,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吸氧、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抗炎平喘,吸痰,怀疑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给予抗菌素,严重者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等)[3],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60万国际单位,通过氧气加压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氧气驱动雾化器(YZB/浙1093-2012型)中加入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规格:300万国际单位;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S20010050),氧流量为(5~6)L/min,使患儿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的同时吸入氧气,每次雾化时间10 min,每日1次,疗程5 d。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及肤色变化,治疗1周后行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及血常规等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患儿的咳嗽持续时间、喘憋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患儿治疗期间有无烦躁不安、哭闹、体温、呼吸情况、心率变化、脸色改变、以及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等异常表现,治疗1周后行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及血常规等检查有无异常改变。
1.4 疗效评价
显效:经治疗,1~3 d内患儿的咳嗽、气促、气喘、气憋、面色青紫、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3~7 d内,患儿的咳嗽、气促、气喘、气憋、面色青紫、肺部啰音明显好转。无效:经治疗7 d后,患儿的咳嗽、气促、气喘、气憋、面色青紫、肺部啰音无好转[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诊治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胃肠道症状及肤色情况,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1周后行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及血常规等检查无明显改变。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组的喘息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x±s,d)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2岁之内,多数在6个月上下的婴幼儿,是儿科住院患儿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3 d出现持续性的干性咳嗽,发作性的喘憋,伴或不伴发热,体格检查可发现患儿呼吸急促,呼气性喘鸣,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双肺可闻及较多喘鸣音和湿性啰音,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青紫、心率增快,并发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病情轻重不一。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也可由其他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感染后,轻者只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25%~40%毛细支气管炎为急性发病,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感染后患儿常出现喘息的反复发作,与哮喘密切相关联。目前认为,在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有1/2的以后可发生哮喘,其危险因素包括特应质、哮喘家族史、抗RSV-IgE阳性、先天性小气道[4]。婴幼儿的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经证实主要在直径为75~300 μm的毛细支气管,早期可出现毛细支气管上皮黏膜下水肿、平滑肌痉挛,细胞坏死、管壁淋巴细胞浸润,细胞碎片和纤维素全部或部分阻塞毛细支气管,从而出现广泛肺气肿及和斑点状肺不张。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免疫学机制及炎症机制有关,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感染后,诱发出现Th2细胞免疫反应,大量产生1L-4、1L-5,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感染引起的小气道炎症主要由中性粒细胞的介导,同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以上调外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Toll样受体4的表达,促进机体对细菌内毒素和TLR4配体的敏感性,通过激化和趋化中性粒细胞参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导致的气道炎症,因此,患儿的喘息症状与呼吸道内膜感染及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5]。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疫苗是预防婴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减少反复喘息发作的希望所在,RSV疫苗的研究历史有近40年,然而至今尚未有成熟疫苗问世,因此发病率仍较高。目前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上主要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效解除患儿平滑肌痉挛,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抗病毒。缩短病程是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关键。
近年来,大量医学资料显示,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痰液和血液中可找到一种炎症反应性物质,与哮喘相关,为支气管哮喘患儿特有,如组胺样物质、花生四烯酸、相关病毒的特异性IgE抗体,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这些炎症性递质相关,它们可增加患儿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使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形成痰栓,毛细支气管堵塞,可引起肺气肿和局限性肺不张,从而出现“喘息、气促、三凹症”等典型临床表现。干扰素在临床上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是人体在病毒感染以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细胞活性因子,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药物直接进入患儿气道,达到病灶,进入人体细胞内后,阻断感染病毒的翻译,同时可降解该病毒,从而使感染的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复制得到抑制,有利于病毒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得到清除,从而减轻呼吸道黏膜损伤,促进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修复,并中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炎症进一步扩散[6]。另外,干扰素通过增强人体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诱导人体自身干扰素的产生,从而增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免疫能力,从而避免或减少人体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对患儿喘息再次发作有预防作用,因此抗病毒治疗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尤为重要[7]。
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将传统的雾化吸入和间歇吸氧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是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的有机结合[8],使用氧气做气源,将药物从近端毛细支气管送入到远端毛细支气管,使药物直接达到病灶,抗炎抗感染,局部药物浓度高,能更好发挥疗效,并可避免全身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好[9]。另外在给药的同时可以给氧,可使肺泡氧浓度升高,血氧分压升高,改善低氧血症,并可使毛细支气管扩张,呼吸道阻力下降,从而减轻患儿临床症状[10]。
我院儿科在常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同时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喘憋缓解时间、咳嗽时间、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避免了肌注干扰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发热、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11],提示在婴幼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早期予重组人干扰素-α 2a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能尽快清除病毒,缩短患儿病程,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治愈率,减轻患儿的病痛,安全有效,值得在儿科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 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5-266.
[2]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9-1201.
[3] 张军. 盐酸氨溴索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5(5):108-109.
[4] 李昌宗,郑吉善.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1(4):245-248.
[5] 林立,李昌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机制[J].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673-675.
[6] 沈刚. 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0-211.
[7] 李桂花,张慧娟. 地塞米松、α-干扰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调节作用的观察[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6):348-350.
[8] 李芳英.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 吉林医学,2010,31(29):5153-5154.
[9] 朱新发,武艳梅. α-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80例疗效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20(6):211-213.
[10] 苏丽霞. α-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31(6):255-256.
[11] 陈志宏,王熙明.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α-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 卫生职业教育,2013,23(6):246-247.
(收稿日期: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