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2015-07-02黄慧伍百军
黄慧 伍百军
摘 要:文章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效果,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103-03
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深入社会,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全面的融合和交流,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实践能力,同时还会将大学生的素质向社会普及,对于社会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许多高校仍然没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存在实践时间短、缺乏创新性、过于形式化等问题,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并没有为大学生长远发展构建一个长久有效的体制。为此,结合当地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现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断多样化,内容不断丰富,体制不断健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1]。但目前仍然有诸多高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和管理模式失衡
当前许多高校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仅仅当成一次就业实习,关注如何将所学知识更好地与社会相结合,将发展的目标定在了校内开设的社会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不够深入,缺乏高校计划外的自主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或者是借助高校社团的活动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高校相关工作部门并没有有效地协调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习的关系,往往将两者混淆。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资金的投入往往是象征性的。高校学生教学和管理两个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甚至出现割裂现象,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空谈。
(二)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如今高校普遍存在紧抓单点忽略全面的评价体系,即仅仅重视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性和目的性比较强,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评价意义。
高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仅仅体现在一纸社会实践表当中,以此为参考进行等级的评定,并没有直观地显示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并且存在学生弄虚作假现象,失去社会实践的意义[2]。另外,即便有学生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未必会得到重视和宣传。因此,高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规范性和实施有效性,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还产生了实践的不可控性和虚假性。
(三)组织形式和结构单一化
有些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成任务去完成,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举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在暑假期间,参加社会活动的仅仅是有条件的学生,其他都是没有目的性和意义性的自由活动。这样发展下去,社会实践变成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活动。
另外,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生活脱节严重,并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活动的形式太过于单一化,不能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缺乏一定的创新性,高校不能很好地制定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和内容;实践活动的通常只有辅导员带队,缺乏专业性和现场性的指导。这种单一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和结构缺乏经验的交流和积累,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缺乏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调查情况统计
为体现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包括旅游类在内的各大专业,然后在每一个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抽选了1500名调查对象,各层次的抽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层次的抽样结果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1500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以及参与情况。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调查。对抽到的样本进行询问是否参加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的次数,其中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只有195人,占13%,参加1—3次的885人,占59%,4—6次的255人,占17%,6次以上的165人,占11%。这表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是比较高的,达到86.9%的学生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时间调查。对参与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1304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寒暑假,其中暑假进行社会实践638人,占49%,寒假275人,占21%,另外利用课外时间及其他时间的391人,占30%。这说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对于假期有很好的利用率。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时间最长调查。在对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1304名学生的调查中,参加的社会实践时间最长的一次结果显示为:半月以上的135人,占10.4%,一周以上的538人,占41.3%,2—7天的467人,占35.8%,一天的164人,占12.6%。这说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较长。
4.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安排者调查。在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中,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校组织的130人,占10%,院系组织的535人,占41%,学生社团组织的366人,占28%,班级组织的182人,占14%,学生个人组织的91人,只占7%。这表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层面进行组织和实施的,这就可以看出,学校与系部层面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通过调查探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以及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到为社会服务上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量,传递社会的温暖。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机会,通过实践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回馈于社会[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服务咨询的185人,占14.3%,教育的385人,占29.6%,从事体力劳动的412人,占31.6%,进行发明创造的36人,占2.8%,从事服务经营的156人,占12%,做导游服务的72人,占8.5%,其他方面的56人,占4.3%。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比较积极的,其中参加的服务活动主要形式是以体力劳动和教育服务为主。而智力型服务形式也有较大的参与度。
(四)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实践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相当的重复性,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学院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需要认真规划,地址选择合理得当,与本校的特色相适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社会实践的机会。
另外,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实践基地的同时,考虑到了大学生德育等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很好地将学生专业\德育等素质融合到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实习的地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达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作用。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思想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接近56%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另外,还有1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和素质修养。其余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空间的提升。
2.智力提升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1304名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调查通过社会实践机制,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智力方面的提升和进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统计
3.组织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增强了大学生智力发展,同时还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调查统计,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1304名大学生当中,有接近40%的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还有45%的学生感觉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证调查以及统计,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所抽取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指出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之处。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其一是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其二是本校社会实践的不足之处。该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社会、学校以及自身三个方面都有原因。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在学校层面,只是把实践基地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校企合作、双方资源共享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学生层面,一些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只是玩乐的另一种说法,不能真正学到知识。
因此,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之间要进行协同合作,明确各自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职责、义务,努力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目标模式
高校充分发挥自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有效整合,走出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之路,创建一个新的目标模式。即“实践+技能”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种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塑造一批“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4]。
在这个目标模式下,高校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是专业特色要明显。高校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创新,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提升,将专业做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该领域起到带头的作用。第二是校际之间资源互补。各兄弟院校要合作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院校的特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实现高校之间的共赢。第三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和内容将按照专业分配给每一所高校。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单个高校不可能实现每一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将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共享,共同承担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创建有效的管理体系、丰富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形式等措施,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进行下去。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仅仅局限于实践的横向发展,而缺乏纵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经过不断的革新,将空泛的实践主体丰富化,将单一的形式多元化,将无趣的知识专业化,将陈旧的内容时效化。让学生学有所用,时刻把握未来的趋势和方向。结合自我特色,让大学生实践活动朝着思想认识提高、智力提升和社会化能力全面加强的方向高层次发展。
2.规范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的机制要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和公平性,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实践活动具体的内容和效果记录和积累下来,形成一种总结。另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可以学时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成果。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是报告或者论文等形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形成书面文字,成为评价的客观标准和要素。
3.开拓实践基地,整合有效资源。高校在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时,寻求长期合作,双方共赢,达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并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5]。这就要求高校和实践基地搞好联系和合作,主动了解和解决单位的难题,实现资源的共享。将单位和高校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场地,实现三方受益。
4.重视社会实践管理。为了让大学生能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与长效性,有必要对社会实践进行管理,第一要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便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与保障;第二是在学校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构建一个协调机制,努力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最小化,不断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第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知识与教育,培养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其安全保护网络,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卢进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及其优化[J].中共
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4).
[2]李帅英,曹秀芬,李玉灵.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1).
[3]赵海敬.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建议
[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4]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11).
[5]谭机永,邓砚,肖强.校企合作 互利共赢——浅议大学
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