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招待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
——以1993—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2015-07-02杨瑶
□杨瑶
媒体招待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
——以1993—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杨瑶
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次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进行分析,探究中国国家形象在媒体招待会中的呈现。
中国国家形象;中外媒体;总理记者招待会
一、前言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逐渐被世界接纳,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更有西方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①中国常常被某些西方媒体描绘为贪污腐败、缺乏民主、威胁邻国、侵犯人权等等,各种“中国威胁论”更是变种繁多,例如“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被放大的“中国责任论”等等。②这些论调严重扭曲了中国国家形象,不利于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1993年起,两会闭幕后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开始常态化、制度化,每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是中国和国内外媒体进行有效互动的舆论平台。笔者通过对23次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分析,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二、国家形象定义
多数学者都认同国家形象是国际信息流动的产物,是可以感知和认知的对象。权威美国政治家布丁(Boulding,K. E.)认为国家形象不仅是国家对自己的形象感知,更是国际体系中其他国家对它的认知,两者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国家形象应该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国家形象的载体是国家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多方因素;第二,国家形象与国家的各项活动、政策有着直接的关联;第三,一个国家形象的好坏体现的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可,所谓国家形象良好,就是国家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公众的好感和信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正面评价;③第四,国家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久的战略把握和先行的影响力。④负面的国家形象,会造成大众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综合评价或多或少带有排斥性、敌对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会使人们愿意用更宽容、更亲和、更理解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行为和信息。⑤
三、中国国家形象现状
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需要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配合和制定战略,目前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现状如下。
(一)中方积极塑造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
为了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我国一直致力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树立正义负责、富强进取、兼容并蓄、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并且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程度,如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片频频亮相国际,是中国积极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
(二)外媒妖魔化中国现象频发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加上近些年来中国崛起的趋势锐不可当,这难免会引起一些国家的仇视,将中国负面信息片面夸大,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中国崩溃论”。或将中国现象神秘化,突出表现在中国西藏问题、文化大革命、人权等敏感问题上,某些外媒刻意强化中方的不作为和封闭形象。
四、记者招待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本文以23次总理记者招待会全文问答录为研究内容,利用内容分析(meta-analysis)的量化研究方法,结合SPSS分析软件,借助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视角,分析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国内外媒体试图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具体围绕媒体提问结构分析及内容分析两部分展开。
(一)各国媒体提问的结构分析
1.1993-2015年媒体提问次数
1993-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提问次数统计
1993-2015年,中国召开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媒体提问数量经历了1993年到1997年的起伏期,从1997年开始到2015年一直保持较平稳的增长,尤其是2001年19个问题达到顶峰,其后虽有下降,但也都有超过10个的提问机会,平均稳定在13个问题左右,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2011年也只增不减,这与90年代的4-5个提问机会相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在总理记者招待会这个平台上与各国媒体交流,呈现中国国家形象。
2.1993-2015年提问媒体来源
1993-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中一共有264位(统计时去除了由新闻发言人代为提问的人数)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获得了提问机会,其中中国大陆获得了82个提问,占所有提问媒体之最,其次是港澳台,获得了51次提问,紧随其后的则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强势媒体,因其全球性、影响力上的优势获得了多次提问机会。这说明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前的世界传播格局,重视强势媒体,体现了中国塑造开放国家形象的决心,与希望被世界了解的心情。
而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对外发声的重要平台,举办的原意是为外媒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大陆媒体和港澳台媒体获得提问的比例高达50.4%,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政府应考虑将这一比例适当下调,以更好地为外媒了解中国提供平台。紧随其后获得较多提问机会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可见在海外媒体中英法美等大国占据主要提问权,代表了西方的强势媒体,是中国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主要突破口。
通过对各提问媒体具体来源的统计可知,1993-2015年中国大陆的主流媒体,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就占据了66个提问名额,占总比例的80.48%,可见官方声音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官方媒体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上是一张保险牌,因此在提问次数、次序上均占优势。香港1997年回归、台湾统一问题是90年代以来的热点问题,因此港澳台的媒体也受到重视,1993-2015年共有26次提问机会,相比于大陆的党报媒体的主导地位,港澳台代表的媒体呈现多元化、去政治化的特点。
3.1993-2015年媒体提问顺序
从提问次序与提问媒体来源的交叉表中,提问排名次序靠前的媒体分别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和美国,其中中国大陆11次获得了第一提问的名额,美国获得了四次首次提问名额,港澳台则是三次。在第二、第三的提问顺序上也有同样的规律,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获得了较多的机会,这与笔者上文提到的提问次数的排名不谋而合,排名靠前的媒体受到了中国官方的重视。而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平台,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中国主场媒体首次发问过多,无疑会让外媒产生异地感,使得外媒在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上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疏离感。
(二)记者提问的内容分析
23次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历届总理一共回答了264个问题,平均每位记者一个多问题,本文根据国家形象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对这些问题类型做了归类总结。
1993-2015年总理记者招待会媒体问题类型统计
虽然每年的记者招待会,中国经济走向、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等,都是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经济问题是永恒的关注焦点。23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一共回答了记者们264个问题,其中有73个经济问题,占提问总数的27.7%。其次是国际关系,占18.6%。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水平对世界格局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如何处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各国记者关心的重点问题。港澳台问题比例仅次于国际关系,占17%。1997年香港回归与紧随其后2000年出台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使得两岸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记者招待会中也自然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对中国敏感问题的提问虽然总数不多,但类型多样,涉及面较广,尤其是民主问题和近年来的中国腐败问题、西藏问题都有近10次的提问。总体而言,外媒提问的内容在中国经济方面表现为赞誉为主,同时也有对中国经济崛起后对他国形成的挑战问题与对中国经济大国责任的责难;在中国政治方面肯定了“和谐社会”理念的建设,又对过去历史敏感事件不依不饶,进行扭曲;在中国社会方面则以负面提问为主,将社会不稳定、环境恶化问题进行放大;在文化和军事方面主要以浅层次的描述与猎奇类问题为主。
结论
代表着媒体招待会中最权威声音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既是外媒解读中国的最佳媒介,也是本国民众了解政府决策的最优渠道。在国内外媒体云集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如何更好地呈现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命题,同时,在分析国内外媒体提问的议题中了解各个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设定也值得关注。国家形象是一个双向的概念,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政府应坚持办好每一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力求呈现公开、透明、即时、深刻的中国国家形象。
注释:
①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19-127
②金灿荣.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应对[J].绿叶,2009(5):63-70
③⑤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1,183
④马亚鹏.解析中国国家形象[J].东方企业文化,2012 (13):212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