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2015-07-02吴欣歆
吴欣歆
德国教师准入制度极其严格,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大学生在校4~6年间要修2~3门专业课程(德国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教授两门学科),以及2~3门专业教学法,其间还要到学校见习3个月,重点了解学校的工作环境与氛围,锻炼社交能力,初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教师的能力要求,选择是否正确,避免大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想化和理论化倾向。获得文科硕士毕业证书后,见习教师正式进入12~24个月不等的见习期(各州独立决定见习期的时间和课程设计),见习工作包括在学校的实习和到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意在帮助大学生增强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意识。为规范各州见习阶段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于2012年12月6日发布了一份政策文件,名为《各州有关见习阶段的规划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共同要求》,明确规定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目标设置、见习教师资格要求与录取标准、见习阶段的工作任务及行为标准。见习教师的行为标准包括以下内容①。
(1)见习教师能够了解见习机构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该过程进行反思。
(2)见习教师须参与教师专业化的活动,学会应对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冲突和需要做出判断的情境。
(3)见习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课堂与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
(4)见习教师须了解儿童与青少年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
(5)见习教师须掌握儿童学习成就与能力发展的激励原理。
(6)见习教师须了解异质性与多样化,已成为学校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
之一。
(7)见习教师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判断并进行评价。
(8)见习教师能够认识到交流、互动与冲突解决等活动是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9)见习教师能够从教育学、教学法及教学实践的角度,与各类媒体打交道。
(10)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体系的结构及其发展历史,同时了解单个学校的发展过程。
(11)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研究的目标和方法,能够对教育研究的结果进行阐释与利用。
以上11条行为标准涉及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教学法的运用。
一、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时间分配和主要内容
1.听课、试教与个性化选修课程(第1~6个月)
在第1~6个月,见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听课,听课后递交详细的听课报告,分析执教教师专业教学法的使用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表达个人对教学方式的认识与思考。指导教师应重点观察见习教师听课过程中的行为与判断,共同分析课堂上能够反映专业教学法和教育学知识的师生行为,评估见习教师的个人能力是否符合教师职业的要求。
而且,见习教师要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完成2~3节课的教学任务。试教前,见习教师要递交备课报告,详细陈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专业教学法的使用等问题,获得指导教师批准后才能试教。试教后,见习教师要和指导教师讨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导教师书面阐述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需要加强的地方,包括讲课时的说话方式,所提问题是否合宜,作业布置是否合理,站姿和体态是否恰当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改进方式。一般来说,指导教师会要求见习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听课观察,或者到教师进修机构选修相关的培训
课程。
这一阶段的见习结束后,两位指导教师和见习学校的校长要出具书面材料评估见习教师,评估内容包括试教情况、听课过程中的思考和判断以及见习教师在学校的表现,他们共同决定其是否通过这一阶段的见习。通常会有5%~10%的见习教师不能通过评估,需要再进行6个月的见习,经历第二轮6个月的见习教师中仍有50%不能通过评估,这部分见习教师不再有机会从事教师工作。
2. 独立授课、必修课程与补充课程(第7~18个月)
这一阶段,见习教师每月独立授课10~12节。州教育部会邀请有独立测评教师能力的机构派出人员每3个月到见习学校听见习教师上3节课,通常会提前一周告知,请他们做好准备。听课后,测评机构的人员也会与见习教师讨论教学情况,指出问题和改进方法。专业教学法指导教师在这一阶段也要不定期地去听见习教师的课,并提供指导。
除此之外,见习教师要到州教师进修学院完成各105个课时的专业教学法和教育学知识学习,重点解决见习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相关理论模型与实践案例提升见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州教师进修学院还应设置各类补充课程,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使见习教师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自主选择。
3. 独立授课与第二次国家考试(第13~18个月)
对见习教师的测评,即第二次国家考试从见习期的第13个月开始,历时6个月完成,主要内容包括:(1)整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法撰写毕业论文;(2)四项口试:两门专业教学法,一项教育学,一项学校法;(3)见习学校管理层的评估报告。表1为各类考试内容所占权重。
每项考试赋1~5分,5分为最低分,1~4分即可通过考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见习教师可以拿到注明各单项成绩和总成绩的考试证明。凭借考试证明,见习教师可以向州文教部或直接向学校申请教师职位,每年均有7%~8%的见习教师未能通过考试。
二、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特点
1.课程体系清晰完备,为见习教师提供规范系统的培养平台
听课评课、试教与反思、独立授课是见习教师走向教学生涯的合理路径。见习教师“渐进式”地走进教学过程,会降低他们面对新环境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从大学生到新教师角色的平稳转换。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帮助见习教师发现、梳理见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见习教师也可依据自身问题自主选修课程来补充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见习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系统的培养平台为见习教师提供了畅通的成长路径,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问题,自主发展能力。
2.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性,集中指向见习教师的教学行动能力
德国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目标,重视培养见习教师的教学行动能力。其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学科密切相关;“个人能力”被认为是教师教学行动力的核心,涉及教师的自信力、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即作为一个个体,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和工作,70%的见习教师未能通过考试就是因为这项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专业教学法的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能力”的一个侧面,和“运用工具的能力”一起都是指教师作为个体接受、使用新事物、新工具的能力。
指导教师观察见习教师的听课、上课,重点考查他们对专业教学法的运用和教育学原理的运用。见习教师在教师进修学院的培训课程会指向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考试内容与见习期培训课程内容高度一致,均指向见习教师的教学行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展现出实践性课程内容的严谨周密。
3.课程结构彰显选择性,着力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帮助
每位指导教师只指导2~3名见习教师,听课、讨论都是“一对一”的,容易发现见习教师个性化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教师进修学院同时开设多门“附加课程”,为改进方向不同的见习教师补充并提供学习资源。例如,有些见习教师沟通能力比较差,研修学院会借助沟通能力理论模型设计课程,采用情境模拟、播放视频的方式再现教师需要面对的沟通场景,在具体情境中指导见习教师的谈话技巧,促进其沟通能力的提升。类似的课程还有课堂讲授知识的技巧、课堂教学的神态与体态等,内容大多指向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师进修学院还会针对见习教师的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设置“附加课程”,以供其自由选择。
课程设计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教学指导的个性化与及时性,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高度关联,这足以说明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选择性特点极为突出。
4.课程实施采用“陪同式”,及时发现见习教师教学行动力的“生长点”
前6个月,指导教师始终陪在见习教师左右,和他们一同听课、讨论,这一过程既是指导教师观察见习教师的过程,也是指导他们运用专业教学法的过程。指导教师与见习教师一起面对共同的教学场景,为见习教师及时补充学习内容,提供学习资源,指出其认识有误或不足的地方,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指导教师与见习教师在共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体验,而体验和认识的差异转变成重要的学习资源。这种“陪伴式指导”有助于见习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感知他人,使他们在具体的问题上得到具体的帮助,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补充新的理论,汲取新的经验。指导教师的陪伴还能避免见习教师产生焦虑情绪,让他们在安全的心态中走进新的职业体验,确信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具体帮助,处在“面对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心态平和,步履从容。入职前,由于“陪伴式指导”已经为见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指导教师的注视下,他们稳步走向职业生涯。
5.课程评价协作推进,真正形成“培养共同体”
在见习期的18个月,见习教师“行走”在见习学校和州教师进修学院之间,两方均为其提供帮助与指导。表2为见习教师在学院和学校的时间分配情况。
学校和学院的合作确保见习教师从理论导向转为实践导向。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双元制”在教师培训中的体现。与此一致的是,在第二次国家考试中,教学试讲与见习学校校长的评估报告均占比较大的权重,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主体一致,充分体现出见习学校与教师进修学院的通力合作。
从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18个月的培训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教师教育对教师能力基础的重视和培训课程设计具有的鲜明的能力导向。这一培训过程有助于见习教师“看到”自身的成长,“体验”成长的具体过程,“明确”成长的合理路径,建立专业自觉与专业自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反观我国的职前培训,培养周期短,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取资格证书,缺少对见习教师成长过程的关注。在培训内容上,过于强调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学习方法、学习关键能力等问题关注不够,未能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德国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让我们看到我国见习教师培养内容设置、培养方式及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依据我国特点设计职前培训课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