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索—提示任务下情绪对注意转换的影响*

2015-07-02王艳梅曾于秦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被试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王艳梅 曾于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1 引言

研究已证明积极、 消极情绪对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但较多研究着重于负性情绪对认知的干扰、破坏作用的探讨。 直到近20 年来, 人们的注意才转向积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而且着重于考察中等强度的积极情绪状态对认知的作用。

认知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指顺应改变的情境而转换到另一种思想或行为, 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 (Hill, 2004)。 认知灵活性能够使个体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认知以及行为上的改变, 从而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Isen, 2008)。

许多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促进认知灵活性,采用单词联想测验, 发现积极情绪组的被试能够产生更多、 更广泛的联想 (Isen, et al., 1985)。 在积极情绪条件组的被试对于材料的分类有更大的灵活性, 既能够把所有的成员按某种合适的类别划分在一起, 也能灵活地将其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属(Isen, 1999)。 研究者采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Deveney & Deldin, 2006)、 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 (Qu & Zelazo, 2007)、 任务转换范式 (王艳梅, 郭德俊, 2008)、 整体—局部任务 (Fredrickson& Branigan, 2005; Johnson, 2010) 均发现了积极情绪能拓宽思维, 促进灵活性。

但是, 也有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 如有研究发现快乐损害了卡片分类任务的成绩 (Sacharin,2009), 同样采用回忆的方法诱发积极情绪, 让被试完成整体-局部形状判断任务, 结果也没有支持积极情绪提高认知灵活性的结果 (Nath & Pradhan,2014)。 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 根据最近提出的情绪动机理论, 情绪在动机上也有接近和回避的维度, 高接近动机的积极情绪会缩窄认知过程, 提高固着行为, 减少分心行为; 而低接近动机的积极情绪, 如愉快、 满足等会拓展认知过程, 提高认知灵活性 (Gable & Harmon-Jones,2010; Liu & Wang, 2014)。

第二, 采用情绪性回忆、 情绪词等诱发情绪的方法对积极情绪诱发的效果不够明显, 所以本研究采用影片诱发情绪, 影片是一种多通道的诱发工具,其情绪诱发效果更好, 诱发的情绪保持时间更长。

第三, 研究者将认知灵活性区分为联想灵活性、 调节灵活性和注意灵活性。 联想灵活性是指打破传统的联系, 并产生新的联系。 联想灵活性主要体现在遥远联想测验和分类任务中。 调节灵活性是指能识别规则并根据需要调整来适应新的规则。 注意灵活性是指在不同类型的任务中, 或不同的刺激当中灵活地转换注意。

很多研究考察情绪对联想灵活性、 调节灵活性的影响, 但情绪对于注意灵活性的影响探讨并不多见。 所以, 本研究的一个研究目的是考察情绪对注意转换的影响。 研究注意转换的主要范式是线索—提示任务范式 (Posner & Petersen, 1990)。 线索-提示任务要求被试判断靶出现的位置, 在靶出现之前, 会有一个线索 (cue) 提示, 线索分为有效提示(线索和靶会在同一位置出现) 和无效提示(线索和靶的位置相反) 两种。 使用线索-提示任务得到的比较经典的结果是, 有效提示条件下被试的反应要快于无效提示条件, 即有效提示易化了被试的反应。 线索—提示任务作为一种研究注意转换的范式, 在该任务下, 不同效价的情绪状态对注意转换的影响如何还不清楚。

综上所述,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采用影片诱发低动机强度、 中等唤起度的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以线索—提示任务为研究范式, 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对注意转换的影响, 进一步考察积极情绪与认知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假设, 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注意转换, 显著的提高转换速度。 消极情绪会阻碍注意转换, 延长转换速度, 缩窄认知范围。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抽取某高校的女性大学生68 名, 年龄19-24 岁, 平均年龄21.3 岁。 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0.6 以上, 非色盲, 没有任何智力障碍, 均为右利手。

2.2 实验材料

实验总共选取了4 段影片: 2 段积极情绪影片; 2 段消极情绪影片。 2 段积极影片的时间长度分别为4 分32 秒和4 分33 秒, 内容分别为电影《导盲犬小Q》 和动画片 《猫和老鼠》 的片段; 2段消极影片的时间长度分别为4 分38 秒和4 分1秒, 内容分别为电影《南京、 南京》 和外科手术录像的片段。 正式实验前, 所有影片在52 名大学生(男性12 人, 女性40 人; 平均年龄为20.58 岁) 中对图片的愉悦度、 唤起度进行了评定。

对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的愉悦程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结果发现两段积极影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t (50) =0.11, p>0.05; 两段消极影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t (50) =1.37, p>0.05。 对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的愉悦度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结果发现积极影片与消极影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t (50)=42.06, p<0.001。 对积极影片的唤起度和消极影片的唤起度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结果发现两种类型影片的唤起度差异不显著, t (50) =1.01, p>0.05。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情绪: 积极; 消极) ×2 (任务类型: 有效; 无效) 的混合实验设计, 情绪为被试间变量, 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各34 名被试, 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包括有效提示、 无效提示2 种条件, 两种任务条件在实验中随机出现, 出现频率分别占trial 总数的50%。 首先让被试观看情绪影片。 影片结束后, 令被试报告情绪愉悦度和唤醒度。 接下来, 进入正式实验阶段。 正式实验共200个trial。 每一个trial 开始时, 首先屏幕中央会呈现注视点 “+”, 时间为1000ms。 然后在屏幕左侧和右侧分别呈现两个矩形方框, 呈现时间为1000ms。之后两个方框中的一个会突然变为灰色, 作为提示, 呈现时间为100ms。 线索结束到靶出现之前会有一个在0ms~200ms 内随机变化的白屏, 接下来在任意一个矩形方框中会出现靶(黑色的实心圆),靶呈现的时间为1000ms, 靶出现在屏幕左边的方框时, 点击鼠标左键; 反之, 按右键。

2.4 实验仪器

实验程序在惠普计算机显示器上呈现刺激。 液晶显示器是17 英寸显示器, 分辨率为1024×768,用鼠标左右键作反应。

3 结果

3.1 情绪诱发的效果

对两组被试的情绪愉悦度评分 (积极影片:6.62±0.78、 消极影片: 3.97±0.72) 进行统计检验,发现积极情绪组的被试愉悦度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 t (66) =14.58, p﹤0.001, 对两组被试的情绪唤醒度 (积极影片: 5.50±0.93、 消极影片: 5.76±0.98) 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t(66) =-1.14, p>0.05。 对 积 极 影 片 的 动 机 强 度(M=1.35, SD=0.84) 和消极影片的动机强度 (M=-1.68, SD=0.93) 进行差异检验, 结果发现, 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的动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t (50) =5.19, p<0.01。 以上结果说明, 积极影片和消极影片能够有效地诱发中等唤起度、 低动机强度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3.2 不同情绪状态下注意转换差异检验

被试在三种任务中平均反应时的描述性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 (M±SD, 单位: ms)

以反应时作为因变量, 进行2×3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交互作用显著, F (1,66) =4.73, p<0.05, η2=0.21; 对交互效应作进一步分析发现, 在积极情绪条件下, 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两种任务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消极情绪条件下, 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无效提示。

3.3 不同情绪状态下线索有效性效应的差异检验

在线索-提示任务中, 线索有效性效应 (cue validity effect) 可以作为注意转换的一个指标, 计算方法为无效提示任务和有效提示任务下的反应时之差, 线索有效性效应反映了被试将注意从提示转向靶的时间。 对线索有效性效应进行差异检验, 结果发现, 两种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有显著差异, t (66) =-2.17, p<0.05, 积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显著小于消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此结果说明积极情绪组的注意转换速度显著快于消极情绪组。

图1 情绪类型与提示类型的交互效应分析

4 讨论

本研究考察不同效价的、 中等唤起度的、 低趋近的正性情绪和低回避的负性情绪是否会影响线索提示任务中个体的反应速度, 从而探究情绪与注意转换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积极情绪状态下, 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 有效提示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无效提示。 说明即使在提示线索出现在靶刺激相反的位置时, 也并没有延缓对靶的正确反应的速度, 积极情绪下促进了注意定向的转换。

同时, 积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显著小于消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 说明积极情绪能够促进空间位置信息的注意定向转换, 而消极情绪会抑制空间位置信息的注意定向转换。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一些考察积极情绪对注意转换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 Rebecca (2000) 通过影片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 之后进行内隐注意定向的测验, 结果发现观看悲伤的影片后, 被试的注意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速度减慢, 由此表明消极情绪会造成注意的转换速度减慢, 认知灵活性变差。之后, 又采用POMS 情绪特质量表筛选出不同情绪特质的被试, 采用线索—提示范式, 结果发现, 线索有效性效应与情绪自陈报告的愉悦程度有显著负相关, 说明个体的特质正性情绪水平越高, 线索有效性效应越小 (Compton, et al., 2004)。 还有研究者采用点探测任务, 发现情境性的威胁性线索会导致被试难以从威胁线索中抽离注意资源(Schechner,et al., 2012)。 相反, 采用厌恶性图片或恐惧性图片启动负性情绪状态的被试会导致对任务的陷入, 即难以将注意从原来的任务中抽离出来, 阻碍了注意转换 (Jeffrey, et al., 2008)。 研究者还发现悲伤所引起的沉浸、 反刍效应会占用认知资源, 影响注意的转换 (Yee, et al., 2012)。 悲伤也是一种低动机强度的负性情绪, 这也证明了是情绪的愉悦度, 而不是动机强度影响了转换。

积极情绪促进注意转换, 消极情绪阻碍注意转换, 这一结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 首先,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 积极情绪产生时, 可导致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 的多巴胺分泌量的增加, 多巴胺分泌量的增加会使纹状体(Striatum) 和前扣带皮层(ACC) 这两个主要负责认知控制功能的脑区更加活跃(Ashby & Isen, 1999; Berridge, 2007), 积极情绪状态下执行功能的效率增加, 提高了认知灵活性。

其次, 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 消极情绪会占用有限的注意资源, 以便应付突发的紧急情境, 而留给无关的非威胁性刺激的任务的注意资源会相应减少 (Scherer, 1994)。 在有效提示时, 突然闪现的方框会自动地、 反射性地吸引被试的注意,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 不需要有意识地调用注意资源。 因此, 在有效提示条件下, 消极情绪组和积极情绪组被试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 在无效提示条件下, 靶出现在和提示相反的位置时, 需要有意识地转换注意,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 但消极情绪组的被试把注意固着在提示上, 注意资源被过多占用, 因而出现了注意转换减慢的现象。

最后,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消极情绪是种族进化、 发展的产物, 往往出现在身心受到威胁的环境中, 往往会伴随一个具体的行为倾向(如逃跑、 攻击等), 此时个体关注在威胁刺激上, 无暇注意其他, 注意范围会缩窄。 而积极情绪出现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 个体会感觉到安全、 放松。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有更多的注意资源来完成其它的认知任务。 个体的注意范围会得到扩展, 有更多的注意资源能够分配给新进入认知系统的新异信息, 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活(Fredrickson,1998)。 本实验的任务刚好需要对新的信息给予注意、 进行加工, 所以积极情绪下的被试能够迅速的按照要求对与提示完全相反的位置做出反应, 增进了灵活性。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低动机强度、 中等唤起度的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能够拓展注意范围, 促进对空间位置信息的注意定向转换。 (2)低动机强度、 中等唤起度的消极情绪会缩窄认知范围, 产生注意脱离困难, 阻碍灵活性。

王艳梅, 郭德俊. (2008) .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 心理学报,40 (3) , 301-306.

Ashby, F. G., & Isen, A. M. (1999) .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 (3) , 529-550.

Berridge, K. (2007) . The debate over dopamine role in reward: The case for incentive salience. Psychopharmacology, 191, 391-431.

Compton, R. J., Wirtz, D., Pajoumand, G., Claus, E., & Heller, W.(2004) .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ve affect and attentional shifting.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8 (6) , 733-744.

Deveney, M., & Deldin, P. J. A. (2006) .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non-psychiatric control. Emotion, 6 (3) , 429-437.Fredrickson, B. L. (1998) .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300-319.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 2005) .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Cognition and Emotion, 19, 313-332.

Gable, P., & Harmon-Jones, E. (2010) . The motivational dimensional model of affect: Implications for breadth of attention,memory, and cognitive categoriza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24 (2) , 322-337.

Hill, E. L. (2004) . 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autism. Developmental Review, 24, 89-233.

Isen, A. M. (1999) . Positive affect and creativity. In S. Russ(Ed.) , Affect, creative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hiladelphia: Bruner/Mazel, 3-17.

Isen, A. M. (2008) . Some ways in which positive affect influences decision ma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M. Lewis, J. M. Haviland-Jones, & L. F. Barrett (Eds.) , Handbook of emotions,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548-573.

Isen, A. M., Johnson, M. M. S., Mertz, E., & Robinson, G. F.(1985) .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the unusualness of word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 1413-1426.

Jeffrey, R. P., Evan, F. R., Jonathan, M. O., & Jennifer, A. S.(2008) . Doing the unpleasant: How the emotional nature of a threat-relevant task affects task-switch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 (5) , 350-355.

Johnson, K. J., Waugh, C. E., & Fredrickson, B. L. (2010) . Smile to see the forest: Facially expressed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cognition. Emotion, 10 (1) , 92-100.

Liu, Y., & Wang, Z. (2014) . Positive affect and cognitive control:Approach-motivation intensity influences the balance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5) , 1116-1123.

Nath, P., & Pradhan, R. K. (2014) . Does feeling happy contributes to flexible thinking: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ve emotion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Psychological Studies, 59(2) , 180-190.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Qu, L., & Zelazo, P. D. (2007) . The facilitative effects of positive stimuli on 3-year-old′s flexible rule use. Cognitive Development, 22 (4) , 456-473.

Rebecca, J. C. (2000) . Ability to disengage attention predicts negative affect. Cognition and Emotion, 14 (3) , 401-415.

Sacharin, V. (2009) .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s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Schechner, T., Pelc, T., Pine, D. S., & Fox, N. A. (2012) . Flexible attention deployment in threatening contexts: an instructed fear conditioning study. Emotion, 5 (12) , 1041-1049.

Scherer, K. P. (1994) . Emotion serves to decouple stimulus and response. In: P. Ekman, & R. J. Davidson (Eds.) , The nature of emoti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Oxford, 127-130.

Yee Lo, B., Lau, S., Cheung, S., & Allen, N. (2012) . The impact of rumination on internal attention switching. Cognition and Emotion, 26 (2) , 209-223.

猜你喜欢

被试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静心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