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大叔的互联网生活
2015-07-01田甜
田甜
提及互联网,就不能不谈到它的诞生地美国。时至今日,美国对互联网的影响仍然是最大的,世界13台互联网根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美国对世界互联网话语权的控制由此可见一斑。在互联网诞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互联网的痕迹已经渗入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美国在掌控互联网的同时,互联网也在掌控着美国人,这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那次调查中,当被问及为了能够继续上网可以牺牲什么时,被调查者中表示可以一整年不吃巧克力的占77%,有73%的人表示他们可以整年不喝酒,69%的人愿意为此不喝咖啡,甚至有21%的人表示,为了可以继续上网,可以一整年没有性生活。
Facebook的强力渗透
美国人已经完全落入互联网这张蜘蛛网中,无法挣脱。但这种落网过程是愉悦的,因为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被互联网搬上了计算机等各种终端的屏幕上,而这一搬运,让本来复杂繁琐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以互联网社交为中心的有条理的演义。
既然现在脸谱网(Facebook)在美国社交网站中的榜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那么我们就以脸谱网为圆心,来谈谈这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互联网演义吧。
自互联网应用开发以来,有关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就开始层出不穷,例如Yelp。这个网站简单地理解就是美国版的大众点评网。用Yelp来找餐馆、电影院和理发店等,可以享受各种优惠,自然很受美国人青睐。甚至它已经从一个网站演化成了一种活动。饭前,你的朋友会对你说,让我们Yelp一下,Yelp的行业垄断可见一斑。但是2013年Facebook介入混战后,局面大变,Facebook的β版图谱搜索功能成为了Yelp的直接竞争对手。随后,Yelp向Facebook抛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与其合作。但Facebook对此并未作出回应。2014年2月,Yelp与Yahoo!联盟。同年11月,Facebook上线Places页面,继续推进本地信息和旅游信息的服务。当日,Yelp的股票就闻声大跌。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Facebook的一次“不务正业”之举,似乎与互联网社交没太大关系,那么,我们再来看看Airbnb。
Airbnb是一个提供旅游房屋租赁的网站,因为能够提供租住的房屋都是当地的民居,因此质量良莠不齐,并不能像星级酒店一样提供品牌的保障。这可以说是Airbnb的一个硬伤,直到Airbnb碰到了Facebook,Airbnb才摆脱了尴尬。利用Facebook的社交图谱,Airbnb新增了“社交关系”过滤器,通过“社交关系”过滤器,你就可以知道租户与房主之间的Facebook搜索结果,借由搜索朋友关系判断户主是否值得信赖,又或者查看我们的朋友是否曾经点评过那里。这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搜索体验,确实让游客省时省力。
如今,连找工作也不再只依靠分类网站了。早在2010年就有2200万美国人通过社交网站找工作,仅在Facebook上,就有83%的应聘者成功获得工作机会。
2014年,Facebook又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推出了一个让各移动应用软件之间实现自由跳转的技术App-Link,打破了各项移动应用软件间的壁垒。截至2014年7月,基于这一技术的链接就达到了十亿个。
Facebook的一系列举动似乎在告知天下,它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社交平台了,它要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尼克松
互联网介入之后,美国人的政治生活开启了从“一”(主流媒体)到“多”(互联网网友)的转变。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从两个“门”谈起。
第一个“门”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水门事件”。“水门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尼克松下台,顶着巨大压力追踪报道此事的《华盛顿邮报》的旗帜高高竖起。对美国社会来说,结局是好的,但是整个过程却充满了艰辛。不得不说,当时也只有《华盛顿邮报》这一美国主流媒体持续发声,才能够披露这一事件。换句话说,也只有所谓的主流媒体,才有机会去接触重大事件。
小布什
时至今日,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我们再来说说美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门”——“拉瑟门事件”。“拉瑟门事件”是在布什总统连任竞选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的起因是一档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是美国的主流电视媒体)“60分钟”广播节目根据一份杰里·基利恩中校在1973年做的备忘录,指责布什没有尽到职责,并违抗了上级命令。这条消息给了竞选中的布什当头一棒。第二天CBS又将这份备忘录发布在了网上。之后的几小时内,针对这份备忘录,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调查。当晚9点,有关备忘录真实性的调查结果被公布。网友Buckhead从字体上鉴别,确认这份备忘录是伪造的。次日,又有网友们从各种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均验证了这份备忘录是虚假的。在短短的两日内,网友们就搜集到了数量惊人的证据,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是根本无法想像的。最后,布什总统赢得选举,而“60分钟”这档老牌节目也因此被人唾弃。真是时移世易,在这个“门”事件中,“一”中的主流媒体被质疑,代表“多”的互联网网友的发声,却震撼了美国。
如今在美国,存在很多小型的新闻网站。他们的采访装备很简单,仅仅是一支录音笔、一个手机,但是他们“报”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再以报社或者杂志社的基调约束自己(相信看过《纸牌屋》的小伙伴对这种媒体形式并不陌生),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机记录身边的新闻并发布出去,展现自己的视角。
不容忽视的经济增长点
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雄踞世界第一经济体的位置,进入互联网时代,美国的经济又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形象地说,美国经济被由近推远了。
当互联网刚刚崛起的时候,网景浏览器的成功,微软操作软件的推广,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让美国人认为互联网的前景是无限的,需求增长也是不会衰退的,因此美国人对互联网新科技的投资越来越大,他们甚至不惜成本地将长途光纤光缆铺设到印度去,直至发生了互联网经济泡沫。这种泡沫的产生虽然对互联网通信公司的打击非常巨大,但对美国整体经济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奠定了美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光缆一旦铺设成功,不管互联网经济如何变化,它都是一条畅通无阻的信息快速路。甚至可以说,过度地铺设光缆反而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成本,加大了相互竞争。于是,美国经济的外包开始出现了,外包的主要对象就是这场互联网经济泡沫的最大受益者——印度。
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的“硅谷”,把它称为美国产业的外包后花园也不为过。除了可以想到的新信息产业外,班加罗尔的外包触手几乎伸到了美国所有的产业。举个例子,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美国人纳税申报都是委托给当地的财务顾问。但当光纤铺设到印度后,一切就改变了。美国的财务顾问将税务申报这种繁琐的工作外包给了印度的会计师,而他们自己则主攻财务投资那些回报更高的工作。美国很多公司甚至连接线员的工作都外包到了班加罗尔。班加罗尔具备外包产业发展的最优沃土,人工成本低是其中一个最大的优势。第二个优势就是印度与美国的时差,当美国是晚上的时候,班加罗尔刚好是白天。基于以上两点,就连美国的医疗行业也漂洋过海到了印度。例如,美国医生下班前将MRI(磁共振成像)图谱传给印度医生(都通过了美国的培训)做分析,第二天一早上班时,MRI报告刚好传回美国,这一切都是那么顺畅。互联网促使美国经济的生产范围扩大了,将原来必须在本地完成的大部分工作都外包出去,并且整个过程没有脱节和滞后。
所以说,互联网时代的美国经济被由近推远了。
不可多得的教育贡献
构建互联网的原因中,就有美国人希望能够将学校的教育成果进行推广、方便学术交流的因素在里面,因此互联网发展之初,各类互联网产品就已经惠及教育界了。既然互联网与教育的渊源如此之深,那么互联网必然对教育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来查阅书籍、存放资料这种小应用就不讨论了,我们着重谈谈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电子图书和网络公开课。在美国,电子书销售仍是老牌平台(亚马逊和巴诺)的天下。苹果公司通过iBook Store小试牛刀,但情况并不好。因此,苹果公司转而瞄准了教育市场,将其视为电子阅读销售的突破口。截至2014年1月,出版商和教育服务公司已经在iBooks教科书中创建了大约2.5万的教案,这些教案涵盖了美国高中和英国GCSE的核心课程。与此同时,亚马逊也并不打算把教育资源就这么拱手让给苹果。2012年,亚马逊公司就公布了一项名为“Whispercast”的新计划,与苹果争夺教育市场。2013年10月,亚马逊又收购了数学教学平台TenMarks,并以此为基础,加大力度开发在kindle(亚马逊设计和销售的电子书阅读器)上适用的教育应用程序。
与电子书市场的激烈斗争不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开课很多都是免费的。其中最让人称赞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它免费提供了涵盖商业、工程学、数学、科技在内的多达2150课时的课程材料。这些课程资料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是非常出色的。既然谈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就不得不提及edX计划。这是一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网络教学计划,当然它是非盈利性质的。通过edX平台,大众可以进行大学教育水平的在线学习。完成学习后,可以参加在线考试,通过考试后,还能够得到电子版的毕业证书。据介绍,这项计划可以让10亿人受益。以上这些阅读和教育手段都是依托于互联网才产生的,它让我们原本无缘接受到的教育机会,瞬间展现在眼前。
别想把美国在互联网影响下的改变毫无遗漏地详细记述下来,互联网已经深深地嵌入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后续发展依旧不得不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