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白回”掠影

2015-07-01马歆安

回族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哈吉古寺白族

马歆安

在历史上,云南大理一直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会与枢纽。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设有叶榆县,唐宋时先后建了南诏、大理两个政权。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有着浓郁的白族风情。但由于大理毗邻南亚、东南亚,靠近中东地区,与阿拉伯国家有较早的交往,这里也有着独特的白族穆斯林风情。加之大理的自然条件,使大理成为多种文化共存、多民族共融的聚居地。现今大理区域内有汉、白、回、彝等十三个世居民族,共四十三个民族。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回族文化是大理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士庞村和喜洲镇珂里庄,有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讲白族语,身着白族服饰,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当地人把他们称为“白回”。 关于“白回”的称谓,这里泛指一直生活在白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也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白族穆斯林。(图①)

2014年10月21日,在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阿语)学校马海斌副校长的带领下,笔者与河北承德阿訇马昌军哈吉专访了大理珂里庄的白族穆斯林。在珂里庄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李建红哈吉的引导下,我们寻访了珂里庄清真寺,并走访了几户“白回”穆斯林家庭。(图②)

珂里庄是典型的“白回”聚居村。村里有一座清真古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十九世纪中后期,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历时十八年之久,终以失败告终。随之统治者对起义军进行残酷报复,大理境内十万回族惨遭杀戮。珂里庄的回族亦未能幸免,清真古寺几被毁灭,少数幸存者四处漂泊。后在兄弟民族的帮助下,他们陆续返回家园,艰苦创业,发展经济,逐渐形成现在的村庄。

珂里庄清真古寺(图③)建筑集聚了南诏文化的特点,体现了沿一条中轴线的四合院落传统。礼拜大殿主体建筑为抱厦、坡脊、殿顶相连的砖木结构的飞檐斗拱形式。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图④)。院落兼具白族传统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乳扇是滇西的一种奶酪,是用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是一种形如扇状,成卷的干酪。可生吃、干吃、油炸,可作各种菜肴,凉拌、油煎、烧烤皆可。李建红主任将我们带到常年制作乳扇的一户马氏穆斯林农家。他家圈养着三头奶牛,每一天产的奶大都用于制作乳扇。我们参观了马氏制作乳扇的全部过程(图⑤、图⑥)。女主人说十二三斤鲜奶才可做一斤干乳扇,她一上午只能做三斤乳扇,她的婆婆比她手快。她们头一天做好,第二天就有商贩上门收购了。在市面上,清真乳扇货真价实,但货源少,需求量大,市面很奇缺。乳扇是大理“白回”擅长制作的清真食品。

大理的“白回”主要从事旅游业、养殖业及清真食品加工。在采访中我们特意去了珂里庄的马赛花哈吉(图⑦)和马明俊哈吉夫妇的家,参观了他们的家庭养牛模式。他们夫妇2013年完成了朝觐功课。我们去的时候,马明俊哈吉出门买牛去了,马赛花哈吉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养牛棚(图⑧)。他家的房屋、院门都是白族式的飞檐斗拱,但在大门上方雕刻有金色阿拉伯文艺术字,体现了穆斯林家庭的特色(图⑨)。他们通用的语言是白语,和我们交流用的是汉语,问候、礼拜时候的念词是阿拉伯语。

离开了珂里庄,我们随马海斌副校长驱车来到士庞村(图⑩)。士庞村南距大理市区五十四公里,北离洱源县城十八公里。

汉、白、回三族共同构成了大理邓川坝子的主体民族。从其历史源流上看,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是单线进行的,三个民族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族的族源中有一部分是汉族移民,而今天的汉族也并非单纯的汉族,它在很大程度上已融入了当地许多民族成分,“白回”亦如此。

这里的回族先民为元朝时随军留屯的士兵。清朝年间,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失败,几千人的村落只留下马、王两姓的几十人。后历经几辈人的艰苦奋斗,士庞村回族各姓先民与当地汉、白、彝各族人民毗邻而居,婚嫁往来,世代团结,有了今天的面貌。“白回”的出现,也是当时的回族人不断吸收白族文化,不断发展自我的历程。“白回”是一个兼有明显伊斯兰文化、白族文化的独特族群。他们身着白族服饰,居白族式的住宅,在宗教方面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士庞村还是重教育的传统村,仅士庞村现有阿专中级班毕业生二百六十八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二百多人。全村现有七十岁以上老人一百七十六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图11、图12)十人。

士庞村清真寺主任王钦哈吉带我们到他家里做客,他九十多岁的母亲(图13)正在院里做家务,猛然见到家里来了客人,高兴得除问候“赛俩目”之外,不知所措。

王钦夫妇2013年完成了朝觐功课,他们一边给我们掰石榴吃,一边给我们介绍士庞村。(图14、图15)

士庞村的“白回”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图16)、大蒜、蚕豆、蔬菜等农作物,以旅游和运输业为辅助,有货运、客运(图17)等运营车辆近四百辆,每年为国家纳税千万元。

士庞村有一座清真古寺(图18),清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清兵血洗士庞村,清真古寺被清军焚毁;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腊月初五,大理反清政权失败后,士庞村再遭清军血洗。士庞村的这座清真寺,经过这两次劫难彻底被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2010年由政府和穆斯林集资再次修葺。

在采访士庞村之后,我和马昌军阿訇又来到了大理洱海喜洲镇沙村码头。有幸见到了白族穆斯林鸬鹚捕鱼的古老技艺(图19、图20)。古老的鸬鹚捕鱼技艺是云南大理洱海观光的一个重要节目。洱海鱼鹰是世界鱼鹰中的珍品,是洱海渔民祖祖辈辈饲养并用来捕鱼的工具。它与当地的渔民相依相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还品尝了“白回”金花姑娘以推销茶叶为名的“三道茶”(图21)。“三道茶”起源于茶马古道上的回族商客,在云南流传至今有近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大理“白回”待客的礼茶。头道茶为“苦茶”,做法是先把茶叶放入土茶罐在炭火上烘烤,烤香后用沸水冲入。茶浓而味苦,寓意吃苦。第二道茶为“甜茶”,要把核桃切成薄片,放入事先用姜、大枣、桂圆熬成的糖水冲泡而成。茶味香甜,寓意苦尽甜来。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在绿茶中加入菊花或茉莉花,味淡而甜,寓意平平淡淡。这真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寓意。

猜你喜欢

哈吉古寺白族
傅宇博??《秋山古寺》
花样云南(二)
古寺“建”在纸上
大力巧算脆皮豆
善良的德哈吉
深山藏古寺
白族
伊朗80岁老翁60年不洗澡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