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面子与里子的较量
2015-07-01
“志之难也,不再胜人,在自胜。”可以说,举办奥运会,国家综合国力是决定因素,从更深层次看,则是一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比拼,一场与“过去的自己”的较量。
7月31日,中国北京获得了2022年第24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创造了同一个城市举办夏季和冬季两个奥运会的历史。如果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的集中展示,那么披上冰雪衣装的北京冬季奥运会,定格的可能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绚烂绽放。
世界为何选择中国
在选择申办冬奥会的城市上,奥委会只有两个选择:中国北京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美联社报道称,国际奥委会做出了一个“安全、可靠的选择”。
实际上,冬奥会规模较小,也没有夏季奥运会那么受欢迎,但这次角逐显得尤为波折。据《纽约时报》报道,包括曾经举办过冬奥会的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在内,有四个欧洲城市最初曾对申办表示出兴趣,但在之后退出了这次竞争,他们都列举了各种政治和财务方面的原因,以及疲软的公众支持。
虽然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但没有哪个城市能让投票者相信拥有举办这两种赛事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财力资源和气候条件。《纽约时报》指出,北京也未必具备所有这些条件,但它以一份周密的计划书赢得了代表们的信任。
中国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本次申冬奥提出“三亿人口上冰雪”的目标,是阿拉木图所没有的。尽管哈萨克斯坦是冬季运动“资深”国家,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冬季运动像中国进步这样快,地域拓展,人口激增,仅北京市参与滑雪的人数就达到40%的年增长幅度。这是国际奥委会和冬季项目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多年来希望看到的。
最关键的是,中国是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与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方向一致,甚至早于国际奥委会改革的设想。众所周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曾经遇到包括贪腐在内的严峻考验,走出困境唯有改革。在前主席萨马兰奇晚期和罗格任期中,就此作出努力,为巴赫主席推出“2020议程”的改革方案打下基础。中国始终是改革的支持力量,深入参与国际奥委会的改革设计,最好的证明见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践行和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理念。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到“以运动员为中心、节俭办赛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宗旨做了重要的丰富和补充,对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做出实实在在的响应。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一个大国的中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携手,体现了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进步的契合,其意义远超出一次体育盛会本身。国际奥委会举办奥运会,要不断赢得全球关注和支持,中国的做法可行可鉴。
申冬奥成功惠及民生
然而,北京长期以来的空气问题令人担心。彭博社曾在一篇以“再见,索契残雪;你好,中国雾霾?”为题的报道指出,北京的雾霾问题令人担忧。
实际上,此次与北京联合申奥的张家口就曾是“全国污染严重城市”之一。这个华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过去以装备制造、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为主,污染严重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从2009年开始,张家口启动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搬迁出主城区行动,并对上百家涉污企业下发了《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今年1至4月,张家口市空气质量累计达标天数100天,达标率为83.3%。
近几年,张家口还在主动“扮靓”城市方面下足了功夫。“多栽一棵树,让北京少落一粒沙”,这些年来,凭着这样的信念,地处首都北京上风上水的怀来加速绿化造林,加快生态建设,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京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对民众而言,申奥成功这份荣光,不仅是作为见证者,还是共享利好、切实受惠。
“夏强冬弱”堪称中国体育存在已久的短板,尽管在近几届冬奥会上表现出色,但从金牌榜上看,中国冰雪运动竞技实力与冬季项目强国间仍有一定差距,“东三省大战世界各国”的打趣,也投射出民众对于打造冰雪强国的渴望。竞技层面的地域局限,本质是大众冰雪运动发育不均衡的映射。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大力向公众推广冰雪运动项目,促进中国冬季运动均衡发展。
冰雪运动发展跟全民健身方式养成、国民体质提升挂钩,吸纳民众广泛参与,是不二之方。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就为助推冬季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提供了绝佳契机。而“让3亿人上冰雪”,也为中国冬季体育运动发展勾画了可期的轮廓。
此次申办冬奥成功,最大的“红利”是将加快中国冰雪运动设施的建设。按照申冬奥规划,未来几年我国冰场、雪场数量将大幅增加,包括冰雪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也被列入发展台账中。某种程度上,赛事举办,无疑是“硬件补缺”和冰雪文化推广的机遇,今后通过赛场资源低成本开放,这有助于纾解大众冰雪运动场地缺少的局面。
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曾将冰雪项目列为突破口之一。在体育主管部门层面,关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十年蓝图”正在酝酿。而冬奥会举办,也为蓝图铺开、承诺兑现提供了充分动力。
一盘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棋
自从美国23届奥运会创造了赢利的历史之后,世人开始相信“奥运会的力量”,也通过奥运会看到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奥运会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刺激异国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好的机会,主办奥运会是最好的机会和最好的得到世界认可的最有利的说明。因此,北京获冬奥会主办权,无疑彰显大国实力。
《经济学人》指出,当一个城市被授予举办奥运会时,紧随其后的两个关键问题是: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建设适当的基础设施以及举办奥运会要花多少钱。这些问题在中国多少也引起了一些焦虑的情绪。在竞标过程中,中国已经展现出了打造吸引人的体育场馆以及搭建交通网络上的势力。此外,在成本方面,尽管2008年的奥运会是中国日益增长的世界地位的象征,但此次政府并未过高标价。
事实上,无论是此次冬奥会,还是之前在中国举办的各级各类国际会议,节俭务实的主旨已经逐渐贯穿其中,这可以说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一个巨大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民间传出的声音:不希望国家举办大型赛会搞铺张浪费。节俭务实正在成为中国的风气,也是我们能成功申办的关键,因为务实、节俭是大国风范,而有如此风范的国家实力,才是最让世界信任和敬畏的。
情怀决定广度,格局决定高度。如今承办冬奥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国家形象的“面子”问题,也是一个关于发展良心的“里子”问题。
虽然北京在节俭办赛、避免“后奥运效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张家口也坐拥优越自然条件,但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仍有许多棘手挑战有待克服。比如,相较特殊时期用特殊政策制造出来的“APEC蓝”(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接近一级优水平),将这样的蓝天,公众所期待的是发展与生态相容相生的“冬奥蓝”;相较以往首都“虹吸效应”,公众所期待的,是张家口不再“唱配角”,而同北京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奥运会被视作城市再造的催化剂,怎么样激活其中的化学反应,尤其是让承办冬奥会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绝对是一盘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棋。
发展出考题,改革做文章。从吸引民间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冬奥设施建设,到探索有效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从破解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到以奥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从打造发展体育、文化、旅游等新增长引擎,到推广全民冬季运动等软文化氛围营造,方方面面的课题,无不需要用治理之进步去推动,用改革之深化去破解,用理念之升级去引领。
“志之难也,不再胜人,在自胜。”可以说,举办奥运会,国家综合国力是决定因素,从更深层次看,则是一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比拼,一场与“过去的自己”的较量。
(人民网2015.7.31、《北京晨报》2015.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