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莫走极端
2015-07-01庄冠杰
庄冠杰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误读了课改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本文通过剖析公开教学中经常出现、发生的一些实际案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期望对一线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教学;极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41-02
一、竞技化与浅显化
现象一:小学五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教师手持挂图黑板,详细的讲解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角度、起跳腿、摆动腿、过杆和落地等环节动作要领。学生练习时,教师在旁边不停地说,过多的注意点与要求让学生在练习时顾此失彼。学生动作越来越缩手缩脚,表情越来越惶恐。
现象二:操场上,球类、跳绳、体操垫、沙包等器材摆放繁多,如同超市商品般琳琅满目。上课时,学生自由挑选,喜欢什么就玩什么。教师在操场上巡回,有时与学生追逐嬉闹,有时参与学生游戏。一节课轻轻轻松松,处处是欢歌笑语。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流,教师称其教学方式为“课堂超市”,认为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探讨:体育课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注重运动技术教学,运动技术教学永远是我们这个课程的支柱和灵魂,提高以运动技术掌握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永远是体育课改的初衷……(节选毛振明教授2013国培对话)。一节课上如果没有技能教学,仅仅让学生挑选一些喜欢的器材、项目进行自由练习,课堂看上去是热热闹闹,学生“自主”了,有兴趣,身体也“动”起来了,但除了让学生“快乐、喜欢、动起来”之外还应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却没有认真思考。我们不能把快乐教学当成是“乐哈哈”教学,要让学生“快乐、喜欢、动起来”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身心“开窍”,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玩出技术,练出水平,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但笔者也不赞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得过于精细、严苛,好像要把每个学生都要训练成专业运动员。竞训式教学往往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找不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感受。体育教师不应过于纠缠运动技术细节,要明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体育教师与专业教练的区别。因为两者之间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两者教学方法的差别。体育教师应该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充满趣味的练习方式上下工夫,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体育,了解体育,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受益。
二、豪华化与简陋化
现象三:某公开课,仅上课用器材就拉了一大车,五六个人的团队光布置场地就用了很长时间。色彩缤纷器材摆满了大半个操场,上课学生脸上戴着面具,手上拿着新奇的器械。一瞬间我们感觉体育课堂好像成了化妆舞会,操场变成了体育器材展销会。
现象四: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执教内容为“投掷与跑”,作课老师们为了充分体现“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标精神及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纷纷因陋就简,放弃现成的垒球、实心球不用,反而用纸球、沙包、编织袋来进行置换、替代。为了使“一物贯穿全课”,选手们用尽心思,准备活动时把编织袋或报纸举在头上舞龙或当做旗帜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水兵”操;投掷时把报纸握成团用胶带捆绑或把编织袋用皮套扎成垒球、实心球进行投掷练习;快速跑时教师把纸球或编织袋等间距摆放,引导学生练习步频、步长;结束部分时学生坐在已经烂兮兮的纸片、编织袋上进行瑜伽放松。几节课下来,作课教师好像不但要比教学技艺,还要比谁更艰苦朴素。
探讨:在公开课或优质课的评选中,有些作课老师往往热衷于使用较多新、奇、特器材,教学场地新颖的布置和各种华美器材的林立,视觉上的确能给观课者和上课的学生留下新奇的第一印象和较美的观感。但也同时也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力,甚至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多一线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解的偏差,往往过多地关注教学组织的外在形式,忽略教学重点,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在队形和器材使用上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为新奇的场地器材布置、与众不同的练习形式就是创新,就是领会课改精神。其实,任何形式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所有设计的创新都应围绕知识、技能、能力的获得这一主题,体育教学的重点要关注练习的次数、时间和对重难点的突破,脱离这些,所有的创新也就变得华而不实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建设也日新月异。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匮乏,学校正常的体育活动难以开展,特别是部分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所面临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但要将仅有的体育器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合理地开发资源,自制体育器材,这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但如果教学所需器材数量充足,我们不能仅仅是因为原始器材的“笨重、没趣、不安全”或者是“不能一物多用,贯穿全课始终”等等理由抛弃原始器材而另起炉灶。其实,开发的替代器材也有自身的缺陷。正如实心球质硬物重容易引发伤害事故一样,如用纸球替代实心球,虽然球体外观、体积大小相当,但毕竟纸质球分量较轻,学生练习时持纸质球与持真正实心球的手感、心理状态相差甚远;把篮球、排球、足球作为实心球,虽然很安全,但体积太大,重量轻,形状差异较大,持球方法也有待改进;用布条包裹实心球抛掷,虽然物体在空中飞行时观察视觉好,易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但学生易在捡拾、练习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抓住实心球的“尾巴”,前后或左右甩动,稍不注意就会伤及自身和他人。所以,教师在制作、使用自制器材时,应充分考虑其自制器材的优缺点,并根据各水平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场地、气候、个体差异性等因素,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体育资源开发的问题上,我们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能为了“开发器材”而“开发”;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创新”,如果替代器材的开发背离了原始器材的本质特性,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发展甚至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那就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了。
三、术语化与通俗化
现象五:公开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满口专业术语,同侧肢、摆动腿、异侧肢、踏跳腿等语言出现频频,上课的孩子们听得是表情茫然,手足无措,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现象六:公开课教学,教师集合队伍时学生站得稍靠后。作课教师随意的说了句“大家朝前来一点!”部分调皮的学生一拥而上,拥在教师面前,教师有点慌乱,又急忙说:“向后去、向后去,站开点、站开点”,部分学生站在原地有点“懵”,没动。教师急了,直接走进学生队伍,用手去拉学生保持队形。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时把臀部说成是“屁股”,把腹部说成是“肚子”, 把侧平举说成两胳膊抬平……
探讨:体育课的教学大多是在运动中、练习中进行的,不允许有过多的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时,语言要精炼、准确、易懂。在上述队列调动案例中,老师是手忙脚乱,而学生不知所以然,乱做一团。其实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只要言简意赅地喊出三两句队列口令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如果过于随意、口语化,不能准确地表达其含义,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也说明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会有损体育教师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轻视心理,影响了课堂的严肃性、科学性。而在体育技能和素质练习中一些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很多概念都是专业术语,需要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支撑才能理解,学生没有专业基础,有时很难理解.所以面对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教学,可俗语、术语交替使用,教师可先对“同侧肢、异侧肢”等专业术语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理解之后,然后再利用这个专业术语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象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积极探索、创新,总比一潭死水好过千倍。但是,体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能浮躁。我们需要真正吃透课标精神,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盲目地搞一些新花样,只会误了学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好处。
参考文献:
[1]范德举.场地器材布置和使用四大误区[J].体育教学,2013(10).
[2]何健,饶伟锋.呈现精彩课堂,传递体育教学重能量[J].体育教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