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思维羁绊 勇于改革创新

2015-07-01姜全林赵斌

体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姜全林 赵斌

摘 要:以“武汉观摩活动”的四节课(教学片段)为分析对象,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片段;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21-02

2015年5月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本文选取其中的四节课(教学片段),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观摩后的体悟。

一、从课程资源开发折射出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一)课例1:《三步球——移动传接球技术》

1.“三步球”研发背景

“三步球”是将“沙包”和“手球”结合起来,用手进行传、接配合,三步之内必须完成传球或射门动作的新型球类活动。目前,“三步球”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技战术体系、比较完善的规则和裁判方法,成为一个市级的比赛项目。该项目已获国家专利,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学类二等奖,进行了相关课题研究,出版了著作。

“三步球”的起源是一次沙包打伤学生脸部的“教学事故”,这引发了任课教师拟改进沙包及其运动方式的设想。随后,沙包由原来的玉米、沙子、大米等易造成伤害的物品改为轻软、卫生的棉、线、布等物品,结合手球、篮球、五人制足球的技术动作和比赛规则,一路研发下来,成为“三步球”运动。

本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策略,是这次观摩活动唯一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展示课。

2.分析

(1)一次“教学事故”成为改进教学器材的“诱因”。

(2)排除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学生安全锻炼的教师责任感,及时、敏锐地发现体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成为内在动因。

(3)后期的教学实验、申报专利、科研立项、成果推广,促进这项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研发团队的坚持不懈、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创新“三步球”运动的保证。

3.启示

(1)师生相处时形成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丰富情感,是激发智慧活动、引发创造力的名副其实的动力源。

(2)敏锐的“问题意识”与行动。当沙包打伤学生脸部时,老师马上意识到“问题”源于沙包中硬质内容物,立即产生了改换为软质内容物的想法,这种流动激荡的灵感、直觉是引发创造力的源泉。由此,自然产生出执行力,坚定地在研发之路上走下去,以致有了广阔的前景。

(二)课例2:八年级《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

1.教学片断:自制单杠

王志强老师的八年级《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教师利用10幅自制单杠组织学生进行分步练习,所有练习都围绕着自制单杠进行。单杠动作练习时,两人负责固定自制单杠或抬起自制单杠,一人练习,另一人保护帮助;体能练习时,连续跳过膝关节高度的自制单杠,用自制单杠合作抬运同伴。

2.分析

(1)自制单杠解决了教学中器材不足的问题。

(2)化解了单杠练习时的安全隐患。学生抬杠时根据练习者要求可高可低,有利于练习者克服恐惧心理。若练习者有“落杠迹象”,稍降低单杠,可让其平稳着地。四人分工明确,随时有一名保护帮助的同学。

(3)加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抬杠同学抬起的不仅仅是一名练习者,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真实场景中让学生明白“责任”二字的含义。

3.启示

(1)突破固定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老师都认为“单杠是固定在地上的”,这种固有的思维限定了老师解决“练习次数,练习效率”的策略。器材上的一个突破,立刻带来练习密度、运动安全、合作互助等多方面的突破,形成一通百通的局面。

(2)创新能力是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的经历、教学经验的积累、洞察问题的深刻性等诸多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出的创新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二、从教学设计折射出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例3:《高二年级弯道跑》

1.教学片段:体验式学习

郑旭忠老师在田径场的跳高场地上画了两组半径为8米、6米、4米的同心圆,并在最外面的圆上标出弯道进直道的跑动路线。以“体验式学习”展开教学:体验弯道进直道技术、体验各种图形的弯道跑(螺旋跑、切圆跑、旋风跑比赛)。

2.分析

(1)体验式学习,透彻理解“离心力”概念。在弯道跑教材中,教师如果只用语言来描述“离心力”概念,学生只能从认知上了解“弯道跑时身体会被向外甩”,至于“被甩到什么程度?加快跑速身体又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跑速不减的情况控制身体重心、保持平衡?”等问题是难以知晓的。借助各种形式的同心圆跑,先让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离心力”概念,为后续学习弯道跑技术奠定了基础。

总之,体验式学习的设计思路大致是:体验弯道跑(同心圆上不同速度跑)→产生本体感觉(身体被向外甩)→认识概念“离心力”(把身体向外甩的那个力)→如何克服“离心力”,保持快速跑(改变跑步时身体姿势)→弯道跑技术(身体内倾,摆臂外大内小)。

(2)简便实用的场地布置。二组同心圆占地面积小,使用效率高。学生跑操时也可以使用该场地,能容纳一个教学班,解决场地紧张的问题。

3.启示

(1)从设计“同心圆场地”可以看出,教师本人对弯道跑技术概念有深刻体会和理解。这种“吃透教材”是老师别出心裁、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一个“小创意”、一个“小亮点”才能由模糊混沌渐变为清晰明了,最终形成教学创新。

(2)对学生建立运动技术的途径、方法的准确理解。运动技术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是一种操作性的知识,主要通过习得的方式来获得。通过“体验”的方式获得运动技术的概念要比通过“认知”的方式获得的概念更有“切身体会”,更加深刻。

(二)课例4:《田径跨栏跑及体能练习》

1.教学片段:“上步攻栏”时的“帮助”

课前准备:陈京来老师在栏架前画好了“起跨点”,并在栏架右侧绑好了软橡胶制作的“软杆”,作为栏架的延长部分,练习“上步攻栏”时,要求摆动腿攻过这个“软杆”。做“上步攻栏”练习时,加了一个“同伴帮助”环节。二人一组练习,帮助者站在练习者攻栏腿一侧,一手托攻栏腿大腿,帮助其抬高大腿;另一手托臀部,帮助其提高身体重心。

2.分析

(1)有效的“帮助”措施。做“上步攻栏”练习时,攻栏腿大腿高抬,起跨腿同时用力蹬地,提高身体重心,这些动作都是比较细微、不易被察觉到的,若学生体会不到“高抬大腿,提高重心”,则容易造成“攻不上栏”,或者怕攻不过去而采用“跳栏”的方式。因此,攻栏时“大腿抬不高,重心没有提起来”成为学生练习时的常见错误动作,也是这一练习的“难点”。帮助同学“托腿托臀”的动作正好有助于克服这一“难点”,成为“上步攻栏”练习中的一个“亮点”。

(2)橡胶“软杆”有助于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有助于克服学生对跨栏的恐惧心理。

3.启示

细节入手,化解难点。从采取“托腿托臀”的帮助方法可以看出,上课教师有“上步攻栏”时“必须抬高大腿,提高身体重心”的运动经历和认识,对“上步攻栏”动作要求有深刻理解,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学生练习时的一个“难点”。一般情况下,老师是难以想到这个很细小的“帮助”方法的。也正是这个超乎常规思维的细微之处,解决了练习的难题。

三、结束语

(1)教师的运动经历,对运动技术属性的正确理解,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从细节入手,为学生铺设一条高效掌握运动技术之路。

(2)教师的问题意识,善于摆脱固有认识羁绊的思维品质,是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智慧的基石。

(3)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器材的创新,都需要科学理性的方法,更需要非理性的人文素养的滋润,如:热爱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2]陆湘群.论体育教学的智慧之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118-120.

[3]董翠香,等.案例与启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73-75.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提升教学智慧,铸造灵动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