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梯度分析及发展研究

2015-07-01林雪勤

关键词:皖江梯度县域

林雪勤 ,张 琼

(安徽师范大学 a.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b.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梯度分析及发展研究

林雪勤a,张 琼b

(安徽师范大学 a.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b.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皖江城市带各个县域的经济做实证研究。从经济、资源和民生三方面共选择了18个代表性的测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因子得分聚类分析进行梯度经济划分。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的县域经济梯度差异明显。最后分别针对不同的发展水平的县域依据其经济特征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皖江城市带;县域梯度经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约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而且绝大多数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城和县以下区域。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决定着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就业和收入状况。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和稳定,而且还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地处中部的皖江城市带——共59个县(市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和建设发展无疑有利于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加速中部崛起、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安徽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中部蓝皮书直接指出县域经济滞后是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刻不容缓。皖江城市带地处江淮之间,是安徽最富饶和发达的地区,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它的发展有利于产业承接转移的有序开展、加速安徽经济发展,因此发展皖江城市带的县域经济当前至关重要。

梯度是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区域经济学家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1]。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理论经常用来研究区域经济[2],而且梯度推进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改革开放后集中力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本文采用梯度转移理论来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县域经济格局、并对其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进行合理的梯度划分,研究不同梯度的经济特征。然后依据梯度转移理论,结合皖江城市带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分别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县域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文献回顾和指标的选择

梯度理论一经提出便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最初的梯度理论已扩展为多种区域开发理论,如狭义梯度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扩散理论等,然而这些区域开发理论都可在广义梯度理论的框架内找到相应的位置。广义梯度理论的主旨,就是在对经济、社会、自然等广泛意义上的各种各样梯度现象分别把握的基础上,研究对它们如何利用、培植和配置,形成科学、有序、和谐的分布态势和开发战略,以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可持续发展[1]。

近年来,梯度经济理论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区域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中。如赵全超[2]等研究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得到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曾国平等[3]以重庆市为例对产业梯度转移做了实证研究,郭将[4]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梯度格局及其演变,说明了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的梯度发展战略正确。贾利军[5]对梯度推移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发展的适用性作了分析。但是这些研究都以我国发达的经济圈中的城市经济为背景,而很少有研究县域经济的梯度结构。事实上县域之间地域上紧紧相连,更易于实现梯度的转移,而且在我国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将应用梯度经济理论研究皖江城市带的县域经济。

在县域经济文献中,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邹家明、刘彦[7]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与协调能力出发,给出了衡量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26个指标。黄源湘,魏峰[8]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出发,给出评价县域经济的27个指标。傅德印[6]给出了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指标。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从经济实力、富裕程度和发展速度3个方面给出了8个指导性的指标。虽然不同的学者所采用的指标略有不同,但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列指标更具指导性,且一般的研究都包含它的指标。因此,本文以县域经济研究所给出的指标为指导,综合分析文献中的所有指标,从经济、资源和民生三方面,选择了18个有代表性的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X1: GDP(亿元),X2: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X3: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X4: 工业总产值(亿元),X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6: 人口数(人),X7:财政收入(万元),X8: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9: 人均GDP(元),X10: 人均财政收入(元)X11: 职工平均工资(元),X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X14: 万人拥有工业企业数量,X15: 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元),X16:文化体育支出(万元),X17: 外贸进口额(万元),X18: 外贸出口额(万元)。

运用梯度系数划分梯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贾利军[5]依据梯度系数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梯度划分,另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也常常用在梯度分析中,但只采用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用得较多是主成分分析法[7,8])的多指标合成法常常具有一定的缺陷,其经济含义的清晰度较差,且不能克服相关性,这不利于经济影响因素的解释性。为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数据处理法。

本文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库,采用SPSS分析处理。先通过带旋转的因子分析对县域经济的测量指标进行降维,然后基于主因子得分再进行聚类分析,划分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县域经济的梯度分布。

2 分析与讨论

2.1 主因子分析

为了确定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其结果显示KMO值为0.74,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为958.443(p=0.00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因子分析可以用于本文的数据分析。

为了使提取的因子具有较明显的经济含义,我们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法,并对数据进行了斜交旋转。我们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因子,共提取了4个因子,如表1所示:

表1 旋转后的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8.158%,说明这4个因子已能充分的反应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状况。这4个因子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将上述4个因子顺次分别记为F1、F2、F3和F4,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因子F1包括人口数、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共8个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对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测量,因而是该因子称为经济整体实力因子。

因子F2包括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万人拥有工业企业数量,这些指标表达了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因而是经济发展质量因子。

因子F3包括指标X10——外贸进口额和X11——外贸出口额,这显然可归结为外贸能力因子。

因子F4包括指标X17——文化体育支出和X18——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这两个指标影响居民的素质,因而称为居民的素质因子。

为了更直观清晰了解不同县的经济状况,计算出每个因子得分,并以每个因子旋转后贡献率的100倍作为权值,求得综合得分T,即T=47.251*F1+27.907*F2+7.412*F3+5.589*F4。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因子得分

经济整体实力因子处于前三位的是肥西、肥东和无为县,这三个县域地处省会周边,受省会经济的影响,因而经济整体实力较强。经济发展质量因子处于前三位的是繁昌、芜湖县和宁国市,这三个县域毗邻长三角,某些方面已与长三角对接,近年来工业发展较快,因而经济发展的质量较高。外贸能力因子处于前三位的是宁国市、和县和天长市,这三个县域均处安徽东部,长江流经这些县域,境内的高速公路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水陆交通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有利于进出口的发展。居民素质因子处于前三位的是桐城市、怀宁县和繁昌县,这与历史传统分不开,这三个县域具有久远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强于其他县域。

2.2 基于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梯度划分,我们运用4个主因子得分对35个县域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分层聚类分析法中的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进行聚类,因为学者已经发现它优于聚类分析中其它的启发程序[10]。它的优点是同类的离差平方和尽可能小,而类间的离差平方和尽可能大,这就最大可能地保证了同一类别内部的同质性和不同类别之间的异质性,分类结果能客观地揭示样本之间的本质差别与联系,尤其是内在结构关系[9]。区间标度变量采用自定义距离法(取p=2,r=3)进行度量,得到聚类谱系图1:

图1 35个县域聚类谱系图

从图1可见,皖江城市带的县域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宁国市、当涂县、繁昌县、芜湖县、广德县、肥东县、肥西县、天长市、无为县、和县、桐城市。

第二类:长丰县、南陵县、怀宁县、铜陵县、绩溪县、全椒县、含山县、郎溪县、泾县。

第三类:庐江县、枞阳县、太湖县、凤阳县、明光市、来安县、望江县、宿松县、定远县、东至县、青阳县、潜山县、岳西县、旌德县、石台县。

2.3 梯度分析

表4给出了三个县域经济梯度在四个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的平均值,同时为了确定任意两类间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采用了U检验法进行验证,表4每栏中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在显著水平为5%下,该类与所在行的类别存在显著差异。

表4揭示了第一类县域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第二、三类县域,第二类县域的经济发展质量等因子显著优于第三类县域。采用Kruskal-Wallis对三类县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小于0.05,这表明三类县域的四个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检验结果揭示了皖江城市带的三类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呈现出梯度性,依照以上类别可相应的将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划分为三个梯度。

第一梯度: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体实力较强

隶属第一类的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因子、经济发展质量等因子得分显著地高于第二梯度,可见第一梯度的经济总体实力强,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运行的效率较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为5 676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4 843元,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皖江城市带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发达,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劲,为皖江示范区县域经济的第一梯度。

第二梯度: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

隶属第二类的县域,从主因子上看,经济运行的质量显著高于第三梯度的县域,其他三个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也高于第三类县域,可见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从经济指标上看,农民的人均收入为4 998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2 062元,低于第一梯度的县域平均水平,高于第三梯度县域的平均水平。同时人均消费额、科教文卫的投入也明显高于第三梯度,因而这些县域属于较发达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

第三梯度: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总体实力较弱

隶属第三类的县域,四个主因子得分全部低于前两个梯度,农民的人均收入为3 853元,人均生产总值为7 962元,其人均消费、出口和投资额远远低于前两个梯度,可以看到这些县域大多处于山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投资、出口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有些县域是传统的贫困县,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效率本身就差,这对其经济的发展必然构成不利影响。可见,这些县域经济经济发展状况较差,有待进一步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三梯度。

表4 三类县域的主因子的平均得分

注:a表示组内均值;b表示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与之相比较差异显著的类别序号。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由实证结果知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县域经济梯度差异明显,按梯度推进依次发展皖江示范区县域经济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梯度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位于第一梯度的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安徽处于领先地位,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交流历来多于安徽其他县域。而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和外面资源支持的迫切需要,这为皖江示范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一梯度的县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较另两个梯度的县域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比重分别为:17.8%、53.4%和28.7%,且大多拥有自身的优势产业,但第二产业的发展仍比长三角地区落后较多,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尽快实现同长三角地区无缝对接,进而产生溢出效应,带动梯度阶层靠后的县域共同发展。

(二)第二梯度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二梯度县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比重分别为:23.2%、48.0%和28.8%,工业化程度低于第一梯度,历史已经证明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工业实力决定了经济实力,应加快工业化步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由第一梯度县域的发展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4个县级市中有3个县级市处于第一梯度而且这三个市在所属的行政区域内综合得分均处第一位,可见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处于此梯度的县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会导致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第三梯度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三梯度的县域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比重分别为:30.9%、36.6%和32.6%,显然工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过低,农业大而不强。但存在资源优势,如池州等的县域矿藏丰富,而比较因子得分可以发现,第三梯度县域人力资源占有优势。从发展质量因子得分来看,第三梯度县域显著低于第一、二梯度的县域,但经济实力因子得分与第二梯度没有显著差异,即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更弱,说明这些县域具有较多的人口数,人力资源相对较丰富,但并没有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应按需招收和开发人才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将大农业转换成强农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保护第三产业的发展,挖掘发展潜力,加快经济发展,使得整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县域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1] 李国平,许 扬.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经济学家,2002,2(4):69-75.

[2] 赵全超,汪 波,王举颖.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28-32.

[3] 曾国平,许西猛.产业梯度转移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08(1):67-69.

[4] 郭 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梯度格局及其演变[J].统计与决策,2009,297(21):107-108.

[5] 贾利军.梯度推移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发展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5):104, 108.

[6] 傅德印.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3):10-14.

[7] 邹家明,刘 彦.关于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5(17):58-61.

[8] 黄源湘,魏 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47-152.

[9] 杨永恒,胡鞍钢,张 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J],经济学季刊,2006,5(3):803-816.

[10] Craighead C W, Laforge R L. Taxonom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patterns in manufacturing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3, 41(11): 2431-2449.

[11] Richard A J.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595.

Research on county gradient economy of Wanjiang City Belt

LIN Xue-qina,ZHANG Qiongb

(a.SchoolofMathematicsandComputerScience;b.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This paper employ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ounty gradient economy of Wanjiang City Belt. 18 measure items related to economy, resource, and people life are chosen and used in factor analysis. Then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scores and cluster analysis are employed to classify the gradients of county economy in Wanjiang City Be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dient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in Wanjiang City Belt is obvious. Finally, policy implications about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City Belt are presented.

Wanjiang City Belt; county gradient economy;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2015-04-15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J2012Z125);安徽师范大学重大项目 (FRZD201302)资助。

林雪勤(198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金融数学。

F224;F061.5

A

1004-4329(2015)03-094-07

10.14096/j.cnki.cn34-1069/n/1004-4329(2015)03-094-07

猜你喜欢

皖江梯度县域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小鲟”过皖江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地温梯度判定地热异常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