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师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多主体教育路径探析

2015-07-01谢炳春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技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谢炳春

(长兴技师学院 党总支,浙江 长兴 313100)

职业素养指的是所涉及的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自身的要求,是具体的某类职业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在外的品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维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能力。”着力加强技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学校的长足发展。

一、职业素养的理论内涵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的职业活动中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二)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基于对职业活动的本质、规律、形式、意义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在内的情感、态度、评价、意志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在职业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动力,是能从主观上对职业人的行为进行支配。职业意识主要包括团结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爱岗敬业意识、诚实守信意识,等等。

(三)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有些行为和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反复过程及长时间的积累沉淀进入一种固定模式,而这些行为和思维往往是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无害的,有的时候需要重复的练习培养才能达到,这就是职业行为习惯。在就业过程中,职业能力就是职业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就是熟记企业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按规范的程序办事、就工作的进度与遇到的困难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计划安排、积极配合上级的安排部署、学会与同事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等等。

(四)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指学生就业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还可以理解为: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参加国家认可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而国家按照不同的职业分类,结合不同职业的性质和内容,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规范。这是人们参与社会各种职业活动、参与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依据,也是考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原则

对于技师院校而言,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保障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正常运行;企业如同学校的客户,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为学校提供就业的市场。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互相制约同时又互相促进。作为中间环节的学校,更是离不了二者的支持。通过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保障就业质量,进而以高质量的就业提升生源数量、素质,无疑可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良性循环。同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学历弱势的技师院校学生要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除专业知识、技能外,深厚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是为了对培养主体,并让其得到全面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以被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引导。职业素养的教育是一项针对思想、意识、行为的教育,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围绕被教育者这一主体,始终遵循以主体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学校与企业互相配合,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我们认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归纳为目的性原则、特殊性原则、理实性原则、循序性原则等四个主要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职业素养教育根据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目的而提出来的基础性原则。二是特殊性原则。指的是职业素养教育以教育目的为依据,针对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而开展的教育,专业不同,教育的内容、形式、形式各有所不同,具有行业的特殊性质。三是理实性原则。指的是职业素养教育不能是纯理论的教育,依据各种职业的特性,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达到预计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理论、掌握技能并最终让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技能养成为一种职业习惯才有实际的意义。四是循序性原则。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不在一朝一夕,欲速则不达,而是要通过学校、家庭、实习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如果一味求快只能取得表面上的成效,不能持久。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多主体路径建构

通过对学生、学校、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要提高技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单纯依靠学校和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学校、企业的相关资源,形成合力,多主体推进。

(一)校企文化渗透

每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学校文化,即常说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长期实践、检验得来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师生的发展。技师院校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通常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建筑、宣传栏、环境布局及各类文体活动完成。

同时,技师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常选择使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参与学生的培养,即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也为用人单位提供有力的保证,无形中可以减少企业本身的用人成本。技师院校应主动邀请企业介入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自觉转化成为企业人。如可以邀请相关的合作企业来校宣讲;在教室张贴企业的宣传标语,学生每天边学习边领悟企业的文化;以企业员工形象为标准,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范,让学生提前融入职业状态。

(二)完善课程体系

技师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的了解,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设计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培养得到有效的体现。

技师院校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块,促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内化对应岗位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要尝试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职业意识培养课程,如《职业素养教程》、《职场礼仪》、《服务心理》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养,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各课程以企业用工的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把教学内容以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整理课程内容。在学习专业技能课程之外,也可以提供可选择的职业素养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三)夯实实践环节

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得校企无缝对接。在培养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让学生通过实训、实习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通过环境、角色的转换,提供更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师院校基本按照2+1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利用1年的时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强化培养,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之前,学校应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做好思想准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后,学校、企业应合力逐步开展相关培训。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企业要给予学生实习定位,让学生感觉到自身已经拥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平台。在顶岗实习结束时,学校和企业应统一从职业素养角度给予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并且确保所做出的这个评价是客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公正、公开,最大限度地体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四)提升师资水平

任课教师是贯穿学生课堂始终的,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人物。只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才能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保障。除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外,技师院校应搭建平台,利用企业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提升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职业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上,技师院校可以鼓励教师采取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养)的管理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拟或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以每一堂课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五)强化日常管理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仅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训练是不够的,需要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技师院校要加大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更适应职业学生的培养要求。通过校纪校规的教育,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遵守;利用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提升职业素养;通过教室、宿舍卫生、日常礼仪等方面的激励管理,内化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通过组织班级小能手比赛,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葛锦林.基于专业的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5(2).

[2]王乃国.IPQ育人模式立足职业素养的个性化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3]曹惟.解析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36).

[4]王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猜你喜欢

技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