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老师的样子
2015-06-30黄岳年
黄岳年
老师究竟该是个什么样子?远的不说了,说说近的。但无论远近,老师的学养要好,却是必须的。
从小学教师开始的叶圣陶
1962年,叶圣陶写了一首题为《语文教学二十韵》的诗,开头就是孟子说过的“教亦多术矣”,说尽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里摘引八句: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1912年的3月6日,17岁的叶圣陶开始做小学教师。当天开始,叶圣陶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日记表明,叶圣陶一生看重教师这个职业,但“做教师”不是他最初的理想,但他不轻视这个职业。他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品质高尚的人,培养新人的基础正依赖于他们,这其中的乐趣是没有穷尽的,而且与同窗好友共同研究教育,一定可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就这样,叶圣陶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16年,叶圣陶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写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他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初等小学国语课本一套八册,是叶圣陶写的课文,他的好友丰子恺绘的插图。课本有四百来篇课文。1934年,叶圣陶又完成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编写。七十年后,《开明国语课本》再度出版,成为畅销书。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叶圣陶成为一代完人,是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人生再一次告诉人们,教学相长,教育与著述并重,是中国教育和学术的优良传统。
课堂里的鲁迅先生及其他
起初,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按例,他不能做教授,只能被北大聘为讲师,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职称的事。许广平说,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上课时,他夹着小布包准时走进课堂,他常常会在自己右耳上夹一支铅笔,用来讲课时随时改正讲义中印错的字,他的头发与唇髭根根竖立着,颧骨高耸,眼皮略微下垂,双眸明亮。讲课前,鲁迅先是寒暄几句,紧接着翻开讲义,用他的“绍兴官话”开讲。讲课时,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翻讲义的时候很少。先生一身黑色的服饰,上面的补丁如黑夜里的星星,常引学生发笑。他上课从来没有点过名,然而便是生病的学生也不会缺席,学生们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少听一个字。那时候,鲁迅每周只上一次课,课程原是国文系的专业课程,而坐在课堂里听讲的,不只是国文系的学生,别系的学生、校外的青年也不少,还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中国小说史》是专业课,鲁迅实际讲的却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对文艺理论的探索。有人听了一年课以后,第二年仍继续去听,一点也不觉得重复。据当年同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林语堂回忆,那时的北大教师分成两派,一派以鲁迅为首,另一派以胡适为首。可见这个兼职的鲁迅在北大有多大的魅力。
许广平写过一篇《鲁迅的讲演与讲课》的文字,说过讲演中的鲁迅:
鲁迅以朴素的、质直的、不加文饰的说话,款款而又低沉的声音,掷向听众,掷向四周的空中。如同听广播一样又加以电视,亲切地听到、看到他的声音笑貌,先得我心。说出了人们普遍懂得的事物的真理,说出了人们心坎里所正要说出而未能说出的语言。朴素而率直的,就像他说话一样,换得了人们的信任。也像他写的文章一样,雄辩地驳斥了异端邪说,摈弃了弥漫世间的乌烟瘴气,给听众如饮醇醪,如服清凉散,这种话语,听一百遍也不会厌,就可惜时间太短了,人们在他结束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赞许声、有余未尽的可惜声。我常常向鲁迅提起,假使你多在群众面前说话,那说服力,那看得很远、很透的真理,那语惊四座的效果,那完整无缺的明白痛快的一击,那强劲有力、万夫莫当的气概,那在讲台上整个瞬息万变的音容笑貌,简直就是速写不出的活的精致的艺术表现,就连高超的匠人也刻画不出。
有更多的文字记述过鲁迅演讲场面的热烈,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引录。
老北大的时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本,没有讲课深浅的规定,也没有课时进度的约束,但老师们的智慧、学风和个性都有充分的表现。北大特别的讲课风格真是值得认真研究并继承。蔡元培、胡适、徐志摩、梁启超以情动人让人如沐春风的授课,陈独秀、李大钊不拘一格的洒脱,大师们培育了、铺就了现代中国的复兴之路 ,这是中国教育的骄傲。而全力倡导教、学、做合一的陶行知及其教育实践,和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则是今日教育仍需要珍视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