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办学内涵需要“敞开校门”办教育
2015-06-30赵侠
赵侠
近年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在很多地方“风起云涌”,很多学校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开放办学,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作,从而提高办学内涵。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中的三驾马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需要它们共同推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清,三方总是“各干各的活”,“各扫门前雪”,原本应该密切关联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被“三分天下”地割裂开来。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不时抱怨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教育的缺位,致使学生每周五天的在校学习效果经过两天的消磨化为泡影。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将“5+2等于0”现象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给力”。其实,“5+2等于0”教育现象的产生不单单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合作造成的,深层次的缘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教育结构的脱节和失衡,彼此之间无法相互支持和协作,难以有效衔接并融合为一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社会是公民人生的“修炼场”,虽然三者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彼此谁都无法替代谁,相反却是对方的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统一体,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各方不可“单打独斗”,而应兼顾对方,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学生自杀、杀师等极端事件,充分暴露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不畅的问题。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处在教育开放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学校,要真正理清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教育观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生存的基础,融合在一起才能赢得最大发展。如果彼此不能共生共赢、相生相长,各自的教育作用就会大打折扣。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三方要构建起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的新型关系,进而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大教育格局,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发展需求。
现实中,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校重大决策仍然作壁上观,很多学校在管理中总是半开着校门甚至“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管理做法不但会损害广大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更容易让学校在决策“专制”中跑偏,影响教育质量。所以,现代学校建设应该追求民主开放、多元参与的办学理念,“敞开大门办教育”,不仅要彰显管理者、教育者的办学智慧,更要体现一种人文情怀。学校管理层要充分发挥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构建新型合作发展关系。同时,学校也要帮助和指导家长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效避免家庭教育的盲从,发挥出学校教育给予家庭教育的智力支持作用,在学校课程中适当融入传统家庭美德、生存技能、邻里交往、生活自理等教育,不断拉长学校教育链条,全面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底蕴。
“十指抱拳力千斤,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在教育改革中不能孤芳自赏、单兵作战,要主动向社会敞开校门,广纳贤才、广开言路,凝聚和整合社会人力资源的智慧与力量,群策群力,让更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文体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不断增强学校民主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开放办学的深度,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定期组织和引导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将乡风民俗、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疾病预防、逃生自救、党纪国法、公共关系等教育内容搬进课堂,向孩子们现身说法,丰富和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拓展办学外延。
当然,作为“掌舵人”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一味对学校办学作行政指导,或对学校办学偏差置若罔闻、袖手旁观,要切实强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全程监管,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敞开校门办教育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衔接顺畅、高效运转的大教育格局,应该成为学校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