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背景下课外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实践

2015-06-30颜忠诚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主学习

颜忠诚等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开始广泛推行通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在通识教育实践中,以整体学习观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活动,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具有过程性、互动性和实践意义的大学生学习管理模式。开辟课外学习渠道,拓宽通识教育平台;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创建学生课外学习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主学习;课外学习;科研启蒙

首都师范大学于2010年在新校区全面执行以通识教育为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新校区远离校本部,而且新校区内仅入驻大学一年级新生,因此学生不仅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相对较少,而且与教师的交流也受到限制,除教学空间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如何在各种教学资源的约束之下,创造性地进行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成为保障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顺利执行的重要课题。

秉承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和“素质、综合、交叉、开放”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充分发挥其学科综合的优势,以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价值分析与判断能力,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强化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扩展国际视野为主导目标。在通识教育实践中,以整体学习观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活动,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具有过程性、互动性和实践意义的大学生学习管理模式。

开辟课外学习渠道,拓宽通识教育平台

现在很多高校在培养方案方面对通识教育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基本做法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以课堂教育为主体,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识,但毕竟课堂教学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布道式讲学特征,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享有更多的通识教育机会,拓宽通识教育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渠道。根据通识教育特点,在通识教育课外学习平台设计中,主要考虑从励志、博雅、启发、探究等几方面进行,这几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

1.励志性与启发式宏观引导

大学本身有非常多的智力资源,但是很多资源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因此搭建大学领导、知名教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可以开展校长论坛、院长论坛、师长论坛、名师论坛等。在安排这些论坛时,可以有选择地确定报告主题,把励志和启发式引导作为大学低年级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内容涉及到大学的理念、大学生活的解读、学习方法和励志教育、人才质量与大学教育、通识教育、人格塑造、校园文化、文学经典、艺术赏析等方面,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既促进了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生也从领导、师长那里得到了激励和鞭策,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在校长论坛中,学校校长以“重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从核心课程到新计划”为题给新生作了有关通识教育的报告,告诉学生完整的大学教育必须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部分,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通识教育则从“人的完整性”的角度探讨教育如何为人生作准备,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2.协同性与探究式自主学习

举办以学生为本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的“问道典籍”自主性读书活动。活动以读书小组的形式开展读书以及读书交流活动。学生的读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整个“问道典籍”读书活动不但有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锋,更有智慧的结晶。特别是活动搭建了来自不同专业学生读书交流的平台,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在开展“学子讲坛”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话题为内容走向讲坛,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播洒智慧的平台,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拓展思维模式、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3.博雅性与系列化学科竞赛

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全面落实通识教育培养方案。在开展与“三育”(体育、美育、英语教育)相关的系列活动中,将“三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将“三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将“三育”与社团活动结合。通过几年来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的整合,逐步形成既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又体现良乡校区特色的赛事活动。 这些活动既包括了百科知识竞赛、学英语系列比赛,也包括了静韵良乡诗歌创作比赛、墨香校园绘画比赛等,各类比赛均吸引了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管理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参与,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些活动参与面广、实践性强,专门为良乡校区学生量身定制,对于推动良乡校区的学风建设及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作用。

4.推行科研启蒙,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

科研启蒙旨在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以2人~5人组成学术实践项目小组进行申报项目,参与项目可分为“文献阅读类” “调查研究类”“应用创意类”三类。“文献阅读类”项目,是以某一专业研究领域为主题,开展经典文献的阅读,撰写综述性论文;“调查研究类”项目,是以现实问题的考察和探究为主;“应用创意类”项目,强调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几年的推行,发现一年级新生在申报课题时有如下特点:一是选题范围广,涉及文、理、工、管、法、教育、艺术等学科大类的40多个专业方面;二是选题既偏好于所学专业,也显露文理交融、学科交叉的特点;三是既偏重实证调研(60%~70%),也涉及文献综述(15%~20%)和应用创意(10%~15%)。

5.利用社会资源,开辟校园通识教育的活动阵地

积极与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联系,举办英语公益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水平。此外,学校还与良乡高教园区的其他高校开展了校际交流,组织队伍参加良乡高教园区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增进了良乡高教园区学生的了解和交流。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创建学生课外学习管理新模式

在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约束以及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下,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1.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

中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到大学相关专业学习,很自然地会认为在大学是专业学习,容易忽略专业外的教育。因此,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通识教育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通识教育的环境当中。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2.新校区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

由于新校区运行之初,除教学空间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均相对缺乏,如何创造性地对校区新生进行学习管理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为确保本科生通识教育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议题。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建立课外通识教育平台,如开展各种论坛、自主性读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可以有效地将新校区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

3.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助性学习结合

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全面执行以通识教育为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践背景,创造性地建构了通识教育课外学习平台。该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框架的推行与实施互为补充,两者共同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管理者与学生学习有效互动

通过课外学习平台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突破了静态的、一元的、封闭的管理形式,使管理者参与其中,学生能直接与管理者接触,如开展的校长论坛、院长论坛搭建了校级、院系领导与新生开展交流的互动平台。

5.校区之间与学生之间通畅交流

在这种模式下,突破了校园和校区隔离、院系和专业界限、教育层次和年级的差异,使通识教育理念真正得以体现。做到本部学生与分校区学生的有效交流,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学子讲坛则构建了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交流平台,同时突破了空间隔离的局限;以经典文献阅读的“问道典籍”活动,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读书小组,完全突破了专业限制,使得“素质、综合、交叉、开放”的理念得以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自主学习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